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召唤之帝途霸业 > 第14章 戏志才的赌注,黄巾前夕的发展

第14章 戏志才的赌注,黄巾前夕的发展(1/2)

目录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大汉朝野暗流汹涌。

张角所创的“太平道”已在民间盘根错节,信徒席卷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一场旨在颠覆汉室的起义正在暗中酝酿,天下大乱的阴霾已悄然笼罩在帝国上空。

此时的刘明,正随李义山身处颍川郡。

师徒二人此行,是为拜访李义山的挚友,阳翟县人司马徽,以及名士大儒荀爽。

彼时中原动荡初显,颍川作为士族聚居之地尚未遭逢大乱,司马徽尚未如后来那般为避战祸客居荆州襄阳,仍在故土隐居,想来,不久就会前往襄阳。

恰逢颍川士族联袂举办诗会,郭嘉、戏志才、许攸、荀彧等本地才俊皆有到场。

这等群英荟萃的场合,刘明自然不会错过。

诗会大比之上,他再次祭出“杀手锏”——

将诗仙李白那首荡气回肠的《将进酒》信手拈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句一出,满场皆惊。

那等磅礴的气势、酣畅的豪情,直教满堂士子心神激荡,一时间竟无人能出其右。

此诗如长了翅膀般传遍天下,就连深居洛阳宫城的汉灵帝刘宏都听闻了“刘明”这个名字。

这般盛况,既有褚禄山暗中推波助澜的功劳,也离不开李义山的人脉与士族阶层的自发传播,多方合力之下,刘明之名彻底响彻大汉疆域。

最终,刘明毫无悬念地摘得诗会魁首。

更重要的是,他借此机会结识了一众潜在的英杰,郭嘉、戏志才等人皆是其中翘楚。

只是,招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像荀彧这类出身颍川望族的子弟,刘明深知此时难以拉拢。

他们背后牵扯着庞大的家族利益,行事需以宗族兴衰为首要考量。

而自己虽有汉室宗亲、雁门郡守之子、天下闻名的才子这几层身份,却尚未形成足以让士族倾力相投的势力根基,眼下能做的,唯有与之交好,埋下日后合作的伏笔。

但郭嘉、戏志才等寒门士子则不同。

刘明抓住机会,与他们连日纵论天下大势,其中戏志才其见识之超卓,志向之远大,并以天下大乱为由的赌注,赌戏志才的辅佐追随。

唯有郭嘉,仍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并未即刻应允。

郭嘉心中自有盘算,在他看来四世三公的袁家势倾天下,仍是眼下最耀眼的选择,他想先去袁家一探究竟,再做定夺。

刘明对此并不急躁,好事要多磨。

随后,刘明便与李义山、戏志才一同返回涿郡,为即将到来的乱世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

第一个就是经济上的,盐铁筹备。

李义山指出“盐铁在经济上为硬通货”,建议刘明通过秘密联系东海郡盐场,建立“走私渠道”,再通过徐州商人糜家等大族以“分红”为条件出售自己的食盐。

一来可以出售挣钱,二来与糜家等商人家族形成紧密的联系。

自古以来盐铁都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和硬通货,盐铁也是价值昂贵,所以盐铁是必须要搞的,只能隐秘的搞。

盐分海盐、井盐、湖盐等,对刘明来说,海盐最好整,因为幽州靠海的地理优势是海盐的天然宝库。

据记载,东汉时期的幽州本就设有180座盐灶,海盐生产已有相当规模。

刘明凭借着来自现代的制盐知识,得以在汉末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摸索出一套效率更高的海盐制法。

他选取的滩晒法、锅煮法与淋卤法,恰好适配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