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北雄 > 第2067章 唐律

第2067章 唐律(1/2)

目录

其实李破也知道,去年杀的人多,是因为科场舞弊一案刚结束,涉案的人太多的缘故。

长孙顺德和杜淹等人都为官多年,门生故吏不说遍布朝野吧,也人数颇众,加上些洛阳西迁的人聚拢在他们身边。

他们当年在洛阳卖官鬻爵的事干的多了,到了长安也旧习难改,盯上了朝廷选材的科举,于是事败之下名声狼藉,纷纷就戮。

这属于特例……

实际上从元贞六年开始,即便有长安书院一案余波未平,可秋决的人数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因为大唐统一天下之后,大的割据势力不复存在,剩下的是一些不愿放下刀枪的残兵败将,以及为祸地方的山匪流贼。

到了元贞六年,在大唐全力追缴之下,隋末战乱余烬渐熄,送到京师给皇帝勾决的人也就少了起来。

其实后来人还有一个误解,觉着在隋唐之际,什么人被判死都要皇帝亲阅,然后才能进行最终的勾决。

可事实上平民百姓哪用皇帝费心?大部分死罪都是三司一过,就算是定下来了,能送到皇帝手边的都是身份上有说道的人物。

前些年匪首居多,然后就是些逆贼,说的是那些造反的,且有名有姓的家伙,再就是京师和各地犯下大罪的官员。

普通人若非罪大恶极,他们的罪状以及判死文书是去不到皇帝案边的。

现在地方上有督查使司监督,复核地方判案,朝中有刑部,督查寺,大理寺再三厘定案卷,产生冤假错案的几率非常低,不用皇帝怎么费心,只需动动笔就成。

皇帝有权赦免一些人,不过却也需要扎实的理由,臣下们若是不同意的话,李破也不好强来。

他也不会自找没脸,自他登基以来,也就赦免了窦建德夫妇和烧他祠堂的疯子两个半人。

因为疯子只是赦免了其死罪,还是要流放辽东的。

而像是之前他跟温彦博说的,在裁撤河北大军的时候,把窦建德旧部再行清理一遍,以防患于未然。

那些人就不再用他操心了,人死的再多,名字也到不了他的面前。

换句话说,皇帝想杀的人,要么死的惊天动地,要么就是毫无声息,看上去和皇帝一点关系也没有。

找人后账不是什么光彩的行为,像是之前收拾洛阳旧党,即便证据确凿,却还是招惹了一些非议,产生的后遗症还有的瞧呢。

比如说一些没有投到长孙顺德,杜淹等人门下的洛阳人,会不会觉得皇帝不讲信用,心怀怨愤?

洛阳的家族跟关西人向来联络有亲,有些人的亲戚牵连到案中,心中怕是也不会舒服到哪里去吧?

所以说找后账这事要少做,不然败人品。

…………

李破有些纠结的也不是判死的人数多不多,他又不是自小养在皇宫内苑的废物,杀的人比一些人见过的人都多,这才二三十个,他随手就给勾了,根本没太当回事。

他在想的是,如今唐律的底子是当年他在晋阳的时候定下来的,还拿出了后来的几句真言要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搁在后来也平常,但在现下这个年月,一听就知道是严刑厉法,当时也不算错,毕竟乱世用重典嘛。

到了元贞三年,他借统一天下之势,修订隋史,订立唐典,这些都是奠定大唐正统性的措施,不用细说。

唐律就是唐典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天下初定,还无法让人安心,所以唐律改动不多。

如今是不是要再修订一次唐律呢?李破有点拿不准,人心真的稳定到一定程度了吗?御史竟然率先想放宽刑法,也让人有点无语。

前些年他把御史台和督查寺合并了,王珪出任督查寺卿,这也是一位从前隋走过来的老臣,在潼关被俘后归降,名望很高。

他和李纲等人当年在潼关眼瞅着大事不妙,于是联合起来耍弄了一些手段,把河南降将秦琼,以及伪唐太子李建成都给装进去了。

做的很漂亮,也就不用背上背主的名声,可见李纲,王珪等人能活到现在,依旧身处高位,靠的可不止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官声,还有灵活的身段和手段。

相比李纲这样的太子杀手,王珪的成就要差上许多。

不过王珪和李纲,裴世清等人差不多,用起来很顺手,他们都属于前隋遗留下来的能臣,在乱世来临的时候,没有力挽狂澜的才能,只能独善其身。

如今在新朝续得重用,王珪兢兢业业,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李破觉得督查寺的御史想在唐律上做文章,若得王珪首肯,多数是邀名之举,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用太慎重的对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