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在1977 > 第900章 且听下回分解

第900章 且听下回分解(2/2)

目录

拍摄计划非常明确,从上海开始,往长江源头溯源,最终抵达长江源头,拍摄结束。

版权则由双方共享,国内的归央台,小本的归佐田公司,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然后拍摄开始。

这时候佐田雅志却不乐意了。

他对着长江大呼小叫,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能用电视胶片拍???

换,必须换!

央台一想,反正是你掏钱,谁掏钱谁说了算,自己又没损失,那就换呗。

佐田雅志先说服小本电视台搬来最先进的机器,用上了电影胶片,又坐上了央台召唤来的直升机,表示每一处都要用航拍来展现长江的壮美。

他们拍了黄浦江入海口、上海成片的红屋顶石库门房子、停满了轮船的外滩、南京路上的“第十百货商店”、黄浦江边脚边放着菜篮子练拳的大爷大妈、大爷大妈对面偎依在一起谈恋爱的小年轻、人在教堂做礼拜手里却拿着佛珠的大婶、……

从自然风光,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佐田雅志什么都要拍。

结果理所当然的事情发生了。

刚从上海出来,人还在无锡呢,8亿日元的巨额资金就花完了!

8亿日元,才特么拍了两站,结果就花完了?

央台一看,这要拍完整部片子,特么得砸进去多少钱?

我拍整部《丝绸之路》也没花这么多钱啊。

果然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个小本子歌星确定是个巨坑。

于是二话不说,立马提桶跑路。

佐田雅志终究是个年轻人,年轻人就有一股子虎劲,央台跑了,他可不愿意跑。

拍摄审批同意的文件还在手里,没了张屠户,我自己也能杀猪,怕什么?

当即表示,你们不拍了,那我自己拍!

不过经过这次教训,他也懂得了控制成本的重要性,将不必要的成员全部遣散,最后干脆自己做主持,只带了一名摄影师上路。

嗯,也有说还有一名助理的。

反正就这么两三个人,再次启程。

他们在无锡拍摄水上人家、和农民一起插秧、看老大爷放牛,还和当地小伙儿一起摸鱼。

(在无锡摸鱼)

在景德镇看大叔踩泥巴、看质检员大婶砸瑕疵品陶瓷,在武汉拍沿着长江大桥巡逻的小战士,在岳阳坐上长沙牌公交车去看洞庭湖、还为岳阳楼配上杜甫的七言绝句《登岳阳楼》。

在荆州博物馆里看西汉古尸、拜访所剩无几的老道观,……。

还有田间的大水车、在江边用30米长的鱼竿捕鱼、和当地居民一起划龙舟……

(30米长的鱼竿)

作为小本子,佐田雅志并没有回避抗战历史,他专程去了南京中华门驻足反思,在武汉与小本留学生交流,在宜昌石牌门保卫战旧址,他采访了许多位遭受小本军欺辱的老人,……

精神小伙不怕苦不怕累,穿三峡过重庆,一路沿着长江而上,最终止步在了峨眉山金顶。

因为他拿不到审批,终究没有抵达长江源头。

这一年多的拍摄,花光了他自己和父亲的所有资产之外,还欠了一大笔钱,连本带利整整28亿日元。

佐田雅志带着拍摄的素材回到小本,最终剪辑成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纪录片电影,上映后只拿到了几亿日元的票房,于是他和父亲同时宣布破产。

这笔负债,直到2010年,他才宣布还清,由于时间太长,还多支付了7亿日元的利息,也就是总共还了35亿日元。

当时不到30岁的佐田雅志,用大半个人生为代价,换回一部他为之骄傲了一辈子的纪录片。

而央台在他制作完电影之后,就直接把他拍的素材全部拿回来,然后补拍了几个镜头,便剪辑成了每集20分钟、总共25集的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

也许是佐田雅志的素材确实没法填充说教内容,也许是总编辑戴维宇和总撰稿人陈汉元受到了启发,又或许是他们看到过去电视人拍的纪录片太不真实,希望能在这部纪录片中做一些突破。

最终他们并没有往这部片子里面添加说教内容,而是以原有素材为基础,用章回体的方式,并设置了两个“主持人”,为大家解说这部纪录片。

但是没有“教育意义”,在那个年代是不行的。

电影电视都是宣传载体,怎么能没有教育意义呢?

这时候陈汉元就反复强调,“这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地理教科书,但任何人写稿子都不许出现爱国和爱国主义这些词,而是让观众看完以后自然而然生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基本上我到现在还是坚持,做节目跟写文章一样,目的都是一样,是有话要说。不是说给自己,是说给别人,别人爱听不爱听取决于你讲得好不好。”

领导一听,也有道理,那就这样吧。

于是,一部按时播出、并且没有说教的纪录片,就这么在中国的电视史上立下了一座里程碑。

但是这部片子也有遗憾,那就是虽然最后做成了录像带、摆上了世界各地的音像店,却没有能登上任何一家国外电视台。

因为这种拍摄的叙事结构不符合国外纪录片的拍摄标准,最后连小本子的电视台都没有收。

不过,现在陈凡来了,他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

首先佐田雅志还是好好地去做他的歌手吧,纪录片这种事情就别掺和了。

至于央台遗憾的不能在国外上映的问题,换成陈凡来拍的话,自然不会再存在。

倒不是说他要改变这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别的不说,佐田雅志这位门外汉导演,在不懂任何纪录片拍摄规则的情况下,用他的热心与真挚,拍出了人文片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烟火气”。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市井小巷,都是中华大地的组成部分,在他的镜头下,人、景、城市都合而为一,完美体现了长江作为中华母亲河的特点。

在这方面,陈凡不打算改,反而要发扬光大。

别忘了,他的真正目的,是要将这部风光纪录片,变成中国旅游在国际上的宣传片,没点有意思的东西,怎么能打消那些外国游客的顾虑,并让他们产生过来旅游的兴趣呢?

所以,什么纪录片结构、手法都不重要。

大不了我这不叫纪录片,就叫旅游电视片行不行?

等拍完之后,直接免费授权给正在美国组建广播电视网的舅妈赵婉茹,在美国电视台播放。

别说能不能免费授权。

说不定上级还要表扬陈凡“大义灭亲”,利用亲戚的电视台帮国内旅游做宣传呢。

另外,拍摄这部电视片,也是陈凡“报复”的大好机会。

至于如何报复,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