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忠言如刺裂心防(1/2)
陈太极的声音像一块巨石,砸在阿紫的心湖上,激起千层浪。他看着阿紫泛红的眼眶,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袖口,指甲几乎要嵌进肉里——这句话他说出口时,比自己挨上十刀还要难受。
“阿紫,”陈太极上前一步,声音放得极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沉重,“我们是王爷的人,从一开始就是。太平门是王爷的布局,清除寒雪宗是王爷的计划,就连你我留在凉州,也是王爷的安排。”
阿紫猛地转过身,泪水终于从眼眶里滚落,砸在玄色劲装的衣料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她看着陈太极布满纹路的脸,声音带着哭腔,却依旧带着一丝不愿相信的倔强:“可柳林叔叔说过,要护着凉州百姓!他说侠之大者,要为国为民!现在百姓们快饿死了,他为什么还要在边境挑事?为什么不让朝廷救济?”
“因为凉州必须姓柳。”陈太极闭上眼,不忍看她的模样,声音却依旧冷静得残酷,“王爷要的不是一个混乱的凉州,而是一个能被他牢牢掌控的凉州。饥荒是灾难,也是机会——只有让百姓们知道,能救他们的只有王爷,凉州才能真正成为王爷的地盘。”
“机会?”阿紫重复着这两个字,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她抬手抹掉眼泪,眼神里满是失望和迷茫,“用百姓的命当机会?这就是柳林叔叔教我的‘正义’吗?”
陈太极张了张嘴,想解释,却发现所有的话语都显得苍白无力。他知道柳林的野心,也明白这场布局背后的牺牲,可他无法反驳阿紫的质问——在百姓的生死面前,任何权谋算计,都显得冰冷而自私。
“阿紫,”陈太极最终只是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几分疲惫,“等你将来站在王爷的位置上,就会明白他的难处。北狄虎视眈眈,朝廷猜忌提防,若是不牢牢掌控住冀青幽并四州,再拿下凉州,将来一旦有变,我们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阿紫没有再说话,只是默默地转过身,朝着大殿外走去。她的脚步很轻,却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棉花上,虚浮得厉害。玄色的衣摆在风中微微晃动,像是一只折了翼的蝶,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挺拔与坚定。
陈太极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殿门外,缓缓靠在冰冷的柱子上,抬手摘下青铜面具。面具下的脸布满暗红色的纹路,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狰狞。他从怀里掏出一块小小的玉佩,玉佩上刻着一个“柳”字——这是柳林当年派他来凉州时,亲手交给她的信物。
“王爷,”陈太极低声自语,眼神复杂,“属下是不是做错了?”
殿外的风越来越大,卷起地上的落叶,打着旋儿飘远。陈太极知道,从阿紫转身离开的那一刻起,那个只知道“为民除害”的单纯少女,已经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开始看懂权谋险恶、开始质疑信仰的年轻盟主。
而这,或许正是柳林想要看到的——一个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不再被“天真”束缚的利剑。
凉州城的城墙下,早已没了往日的秩序。
灰蒙蒙的天空下,成千上万的百姓蜷缩在城墙根下,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有的老人靠在城墙上,气息微弱,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有的孩童趴在母亲怀里,哭喊着要“吃的”,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还有的青壮年男子,攥着手中的木棍,眼神里满是绝望和愤怒,死死地盯着城墙上的士兵。
城墙上,士兵们穿着冰冷的铠甲,手持弓箭,弓弦拉得满满当当,箭头对准了下方的百姓。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怜悯,只有麻木和警惕——几天前,有百姓试图爬城墙进城,被他们一箭射穿了胸膛,尸体就躺在城墙下,如今已经开始腐烂,散发出难闻的臭味。
“开门!我们要进城!我们要吃的!”一个壮汉朝着城墙上喊道,声音里满是悲愤。他的妻子和孩子昨天已经饿死了,现在的他,只剩下最后一丝求生意志。
城墙上的校尉冷哼一声,拿起扩音的铜喇叭,对着下方喊道:“都给我闭嘴!城里面的粮食也不多了,要是放你们进来,大家一起饿死吗?再敢闹事,别怪我们不客气!”
“不客气?”壮汉怒极反笑,指着城墙上的校尉,“你们在城里吃香的喝辣的,我们在城外饿死冻死,这就是你们说的‘不客气’?我看你们是根本不管我们的死活!”
校尉脸色一沉,抬手一挥:“给我射!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叫规矩!”
士兵们立刻松开弓弦,箭矢像雨点一样朝着百姓们射去。百姓们吓得纷纷躲闪,惨叫声此起彼伏。有几个跑得慢的百姓被箭矢射中,倒在地上,鲜血很快就染红了身下的泥土。
“杀人了!他们杀人了!”人群中有人大喊,恐惧和愤怒瞬间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百姓站起身,捡起地上的石头、木棍,朝着城墙上扔去,虽然根本伤不到士兵,却像是在发泄心中的绝望。
城墙下的混乱,很快就传到了凉州刺史府。
刺史王大人坐在书房里,看着手中的奏折,脸色苍白。奏折上写着,朝廷已经明确表示,由于边境紧张,暂时无法拨付粮草救济凉州,让他自行想办法。可城里的粮仓早就空了,世家大族们又不肯拿出粮食,他哪里还有什么办法?
“大人,不好了!”一个衙役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气喘吁吁地说,“城墙下的百姓闹起来了,他们用石头砸城墙,还想爬进城,校尉已经下令射箭了,伤了不少人!”
王大人猛地站起身,手里的奏折掉在地上:“什么?怎么会闹得这么厉害?快去,让校尉住手!不能再杀人了,再杀下去,百姓们就要造反了!”
“可是大人,”衙役面露难色,“校尉说,要是不镇压,百姓们就会冲进城,到时候城里就乱了。而且,他还说,北狄随时可能进攻,要是百姓们在城里闹事,会给北狄可乘之机。”
王大人颓然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抱着头,满脸的痛苦和无奈。他知道校尉说的是实话,可他也不忍心看着百姓们被活活饿死、射死。一边是百姓的生死,一边是凉州的安危,他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去,把城里的世家大族都请来,就说我有要事相商。”王大人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就算是求,也要让他们拿出一些粮食,先稳住百姓们的情绪。”
衙役领命而去。王大人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心里一片冰凉。他知道,世家大族们自私自利,肯定不会轻易拿出粮食,这次的商议,恐怕也是徒劳。
果然,没过多久,世家大族的族长们就陆续来到了刺史府。他们一个个穿着绫罗绸缎,面色红润,与城外的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大人,不知您急着叫我们来,有什么事?”一个胖嘟嘟的族长说道,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耐烦。他正在家里享用美食,被突然叫来,心里很是不满。
王大人站起身,对着众人拱了拱手,语气恳切:“各位族长,如今凉州饥荒严重,城外的百姓们快饿死了,已经开始闹事了。朝廷暂时无法拨付粮草,只能靠我们自己想办法。我恳请各位,能拿出一些粮食,救济百姓,也好稳住凉州的局势。”
族长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一个年长的族长开口说道:“王大人,不是我们不愿意拿出粮食,实在是我们家里的粮食也不多了。而且,北狄随时可能进攻,我们还得留着粮食防备不测。要是把粮食都给了百姓,将来北狄来了,我们怎么办?”
“是啊!”另一个族长附和道,“那些百姓都是些乌合之众,就算饿死了也没什么可惜的。要是因为他们,让我们自己陷入危险,那就得不偿失了。”
王大人看着他们冷漠的嘴脸,心里又气又急:“各位!那些百姓也是凉州的子民啊!我们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而且,要是百姓们真的造了反,大家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