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钱法(2/2)
王清晨心中了然,躬身道:“陛下圣明。扑卖是‘术’,而非‘道’。真正的长久之道,仍在劝农桑、兴水利、清吏治。
此次所得银两逾两百万,臣已与高部堂商议,除支应大典与山陵,余下银两拟分作三用:半数拨付工部扩修漕运码头、补贴漕民,改善漕粮运输;半数用于下半年的灾情赈济,至于此次扑卖的后续收益,则用于南方的水利兴修。”
“此事还需中书决议,不过户部的提议是好的!稍后你上奏疏,放在大朝会上讨论一下吧!”梁朝面露思索之色,随即说道,毕竟是两百万两计划外收入,这谁看了不动心啊!
“还有一事,臣有意将国库之中的金银全都熔铸成金银元,此事还需奏请陛下定夺!”
梁朝闻言,眉梢微挑,身体略微前倾,显露出兴趣。
新朝第一件事若是能将自己的昌武字号刻下,那才是真正的定鼎。
王清晨此言算是急他之所急,想他之所想。
“熔铸金银元?细细说来。”
“是,陛下。”王清晨沉声道。
“如今国库入库金银,成色、重量不一,各地银锭、金锭规制混乱,民间交易、官府收纳,皆需反复称量、验色,耗力费时,易生奸猾。
更有甚者,私铸劣钱、刮削银两之事屡禁不止,实为钱法一大弊病。”
“而且民间私银泛滥,久制不绝,汇兑困难,且多有不便,于民生、商业、流通,皆大为不利”
他稍作停顿,见梁朝凝神倾听,便继续阐述:“若由少府监联合户部统一熔铸新式金银元。
规定成色、重量、样式,加盖官印。一两银便是一两银,一钱金便是一钱金,公私通用,无需再验。
此举一则可便民利商,畅通货殖;二则可绝私铸、防剪凿,整饬金融;三则……统一币制,乃彰显朝廷威权,利在千秋。新朝新气象,钱法实为根本之一。”
梁朝早已意动,不过王清晨却没说到他的点上,所以他现在有点着急,怎么引导自家兄弟发现问题关键。
梁朝指节轻叩御案,目光如炬:“溪言所虑周全,然则新铸金银元,当以何纹饰为记,方能显新朝气象,令万民辨识,奸宄难仿?”
王清晨神色一顿,顿时心领神会,这是想要和先帝肩并肩啊。
他略一沉吟,从容奏对:“臣以为,新铸金银元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使用旧币规制,一部分可开新币钱范,沿袭古制,明示昌武年号;至于具体样式,容臣稍后详绘,呈禀陛下预览”
王清晨知道这件事算是成了一大半了。
随即他又他微微加重语气“此币可使先帝、先皇以及陛下威仪随银钱流通而广布四海,令百姓手持银元,便知皇权浩荡,恩泽天下。”
梁朝眼中精光一闪,嘴角几不可察地扬起。
这正是他想要的,也是他现在最需要的。
“善!”梁朝抚掌。
“此议甚佳。便依你所奏,由户部牵头,会同少府监,速拟章程。首批银元务必要精工细作,成色十足,朕要这‘昌武银元’一出,便压过一切旧银杂钱!”
“臣遵旨。”王清晨躬身。
“然则熔铸新币,需耗大量工本,且旧银兑换亦需时日,恐非一蹴而就。臣建议,可先于京畿试行,由官俸、军饷先行发放新元,民间可设官兑铺,按成色足量兑换,待流通顺畅,再推及全国。”
“准。”梁朝点头。
“此事便由你全权督办。所需人手、银两,朕皆予你方便。若有阻挠,可持朕之前所赐密旨先行后奏。”
其实王清晨最想要的还是内帑里的三百万余两金银元。
拿出来就可以流通,省得他铸造时间了。
不过现在精铸监工艺已经相当纯熟,每日铸造十数万枚金银元也不在话下,不过是麻烦一些罢了。
“谢陛下信任,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望。”
“好了,你去吧。金银元之事,尽快拟个条陈上来。”梁朝挥了挥手,语气恢复了平常。
“是,臣告退。”
王清晨退出偏殿,秋日下午的阳光洒满汉白玉广场,刺得他微微眯起了眼。
宫门外,等候的墨涤立刻迎了上来,王清晨给他谋了个书吏的名头,也算是能够跟在他的左右了。
不过书吏只算吏,并不算正式官职,却是方便许多。
“回府?”墨涤低声问。
“不,去户部。”王清晨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涌的情绪。
尚未到户部衙门,便见宋文清急匆匆迎了上来,脸色有些发白:“大人,您可算回来了!”
“何事惊慌?”王清晨步下马车。
“是……是庞侍郎那边……”宋文清压低了声音,“庞大人将重核后的漕粮账册送回来了,还……还附了一封请罪手书,说核查不力,甘愿受罚。如今度支司那边人心惶惶……”
王清晨脚步未停,面色平静:“手书呢?”
“在您值房。”
进入值房,果然见案头放着一叠崭新的账册,最上面是一封庞酉亲笔所书的短信。
言辞恳切,自称督办不力,致使账目原有疏漏,现已全力更正,恳请侍郎查验,并自请处分。
王清晨拿起信扫了一眼,便放到一旁,随手翻开新送来的账册。
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损耗计算标准严格,与旧档惯例对比,果然严谨了许多,那几万石的“水分”已被挤得干干净净。
他嘴角微不可察地弯了一下。
自家这个师兄是个聪明人,反应极快,姿态也做得足。
“庞侍郎现在何处?”
“应在尚书大人值房。”
“将此笺送至庞侍郎处。告诉他,账目既已核清,便依此办理。度支司事务繁杂,偶有疏漏亦在所难免,此事到此为止,不必再提请罪之事。”
宋文清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账已阅,甚妥。师兄辛劳,弟深知。漕运事重,仍赖师兄统筹,望勿辞劳瘁。清晨顿首。”
这轻飘飘的一张纸,表明的东西就太多了。
宋文清心中暗叹一声“厉害”。
忙躬身道:“下官即刻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