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4章 尸易无限(219)(2/2)
父亲听了之后,眉头皱了起来:“看来‘鬼市’的网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庞大和隐蔽,‘冢虎’应该只是其中的一个头目,背后还有更大的组织。这次虽然保住了小梁村的西周墓,但‘冢虎’还没抓到,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古墓面临被盗的危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加强对各地文物遗址的巡查和保护。”
张所长也点头表示认同,他手里拿着刚清理干净的青铜爵,指尖轻轻拂过爵身上的饕餮纹:“是啊,‘鬼市’就像附骨之疽,只要有古墓、有文物的地方,他们就会闻风而来。这次小梁村的西周墓能保住,算是运气好,遇到了暴雨冲塌崖坡,咱们发现得及时,又有民警和村民的帮忙。可全国还有那么多未被发现的古墓,咱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守着,只能寄希望于加强文物保护宣传,让更多人意识到文物的重要性,也希望能尽快抓到‘冢虎’这样的头目,端掉他们的老巢。”
胖子蹲在一旁,正小心翼翼地用软毛刷清理一块玉佩上的泥土,闻言抬起头:“说起‘冢虎’,我之前在古玩市场上听过这个名号,据说这人特别神秘,从来不在人前露面,所有的交易都是通过中间人进行的。而且他眼光特别毒,只收高等级的古代青铜器,尤其是带铭文的,出价也比其他文物贩子高很多。之前河南出土的一座春秋古墓被盗,里面的一件青铜方壶就被他以天价买走,后来流到了国外的拍卖行,咱们想追都追不回来。”
我手里拿着记录文物信息的笔记本,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也沉甸甸的。原来文物保护不仅仅是和盗墓贼斗智斗勇,还要面对这么复杂的地下交易网络,要把流失的文物追回来,更是难上加难。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的发掘工作进入了尾声。我们将所有出土的文物都小心翼翼地装进特制的文物运输箱里,每个箱子里都垫着软布和泡沫,防止文物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碰撞和损坏。文物清单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件文物的信息:青铜鼎1件,通高65厘米,口径50厘米,带铭文32字;青铜爵4件,通高20-22厘米不等;青铜戈1件,长35厘米,带铭文15字;玉璧2件,玉琮1件,玉佩5件;玛瑙珠一串,共36颗;陶罐6件,骨器10件,石器8件……
装文物的卡车出发那天,小梁村的村民都来送行。之前发现青铜鼎碎片的那位大爷,手里拿着一篮刚摘的苹果,硬要塞给我们:“谢谢你们啊,保住了咱们村的宝贝,也让咱们知道了咱们村底下还有这么老的古墓。以后要是还有啥需要帮忙的,你们尽管说!”
张所长接过苹果,笑着说:“大爷,谢谢您!这些文物是国家的宝贝,也是咱们所有人的财富,保护文物是我们的责任,也离不开大家的帮忙。以后我们会经常来村里,给大家讲讲文物保护的知识,要是发现什么可疑的情况,也麻烦大家及时跟我们联系。”
车子驶离小梁村时,我回头望去,村民们还站在村口挥手,崖坡上的考古现场已经被清理干净,只留下一个临时的保护棚,等待着下一步的保护和研究。阳光洒在田野上,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一切都恢复了平静,仿佛那场惊心动魄的文物保卫战从未发生过。可我知道,这份平静的背后,是无数文物工作者和民警的默默守护。
胖子坐在车里,一边吃着苹果,一边翻着相机里的文物照片:“这次收获真大啊,西周早期的青铜鼎,还带这么长的铭文,回去之后肯定能上新闻。下次不知道又能遇到什么宝贝,要是能发现一座西周的诸侯墓,里面有编钟、有车马坑,那就更完美了!”
父亲笑着摇了摇头:“你啊,就知道想着宝贝。不过话说回来,咱们接下来确实有新的任务。刚才国家文物局给我打电话,说陕西宝鸡发现了一处西周早期的祭祀遗址,当地的文物部门在勘探的时候,发现了大型青铜礼器的痕迹,而且有村民反映,最近有陌生车辆在遗址周边活动,形迹可疑,很可能是‘鬼市’的人盯上了那里,让咱们赶紧过去支援。”
“宝鸡!”胖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眼睛都亮了,“宝鸡可是西周的发源地啊,周文王、周武王都在那里活动过,要是真有祭祀遗址,里面肯定有不少好东西!说不定还能发现甲骨文呢!”
我也兴奋起来,宝鸡的西周遗址我在课本里学过,那里出土过很多重要的西周文物,比如着名的何尊,上面刻有“中国”二字的铭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文物。要是这次能在祭祀遗址里发现新的文物,尤其是带铭文的,肯定能为研究西周的祭祀制度和历史文化提供更多的线索。
父亲握着方向盘,车子朝着陕西的方向驶去。窗外的景色渐渐从黄土高原变成了关中平原,农田里的玉米已经成熟,金黄一片,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可我知道,在这份宁静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危险,“鬼市”的人很可能已经在宝鸡的祭祀遗址周边活动,一场新的文物保卫战即将打响。
“宝鸡的祭祀遗址位于陈仓区的一个小村庄附近,当地文物部门已经派了队员去现场值守,”父亲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们介绍情况,“根据初步勘探,这个祭祀遗址的规模不小,有祭祀坑、祭祀台和少量的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痕迹很明显,很可能是西周早期王室或者诸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鬼市’的人盯上这里,肯定是想偷里面的青铜礼器,咱们得尽快赶到,加强安保措施。”
车子行驶了大约四个小时,终于抵达了宝鸡陈仓区。当地文物局的李局长已经在路口等候,他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手里拿着一份勘探报告,脸上带着焦急的神色:“你们可算来了!祭祀遗址就在前面的王家村,我们的队员已经在那里守了两天了,昨天晚上发现有可疑人员在遗址周边徘徊,手里拿着探杆,应该是在探查遗址的位置和深度。我们想上去盘问,他们就赶紧跑了,开车往东边逃了,没追上。”
我们跟着李局长往王家村走,路上,李局长给我们详细介绍了祭祀遗址的情况:“这个遗址是上个月村民在平整土地的时候发现的,当时挖出了几块青铜碎片,我们过来勘探后,确定这是一处西周早期的祭祀遗址。目前已经发现了三个祭祀坑,里面有不少动物骨骼和陶器碎片,在第二个祭祀坑的底部,还发现了大型青铜礼器的残片,初步判断是青铜方鼎和青铜簋,应该是祭祀时使用的礼器。”
到了祭祀遗址,我们看到几个穿着文物局制服的队员正在遗址周边巡逻,遗址上已经搭建了临时的保护棚,棚子周围拉着警戒线,上面挂着“文物保护现场,禁止入内”的牌子。三个祭祀坑呈“品”字形分布,每个坑的直径大约在3-5米之间,坑底还残留着一些动物骨骼和陶器碎片,第二个祭祀坑的底部,确实能看到几块青铜残片,上面有精美的纹饰。
父亲蹲在第二个祭祀坑旁边,仔细观察着坑底的青铜残片:“这是西周早期的青铜方鼎残片,你看这纹饰,是夔龙纹,线条流畅,工艺精湛,应该是王室或者高级贵族使用的礼器。这个祭祀遗址的规格不低,里面很可能还藏着更多的青铜礼器。‘鬼市’的人肯定是想趁着遗址还没正式发掘,偷偷把青铜礼器挖走。”
胖子拿出金属探测器,在祭祀坑周边探查:“李局长,你们有没有在遗址周边发现什么可疑的痕迹,比如探孔、脚印之类的?”
李局长点了点头:“昨天晚上我们在遗址东边的玉米地里发现了几个探孔,直径大约在10厘米左右,深度有1-2米,应该是‘鬼市’的人用探杆打的,想探查祭祀坑的位置和深度。我们还在探孔旁边发现了几个脚印,尺码在42-44码之间,应该是成年男性的脚印。”
我们跟着李局长来到东边的玉米地,果然看到了几个探孔,孔壁光滑,里面还有一些泥土,显然是刚打的不久。父亲用手摸了摸探孔里的泥土:“这探孔打得很专业,角度和深度都很精准,说明‘鬼市’的人里有经验丰富的盗墓贼。他们应该是通过探杆已经确定了祭祀坑的位置,下一步很可能会用洛阳铲挖掘,或者直接用炸药炸开祭祀坑,偷走里面的青铜礼器。”
为了防止“鬼市”的人再次来袭,我们和李局长、当地民警一起制定了安保计划:在祭祀遗址周边安装红外监控摄像头,覆盖遗址的各个角落;增加巡逻人员,分成三班,24小时不间断巡逻;在遗址周边的主要路口设置卡点,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组织王家村的村民成立志愿巡逻队,协助我们进行安保工作。
当天晚上,我们就开始在遗址周边安装红外监控摄像头。胖子负责调试设备,我和父亲、李局长一起帮忙固定摄像头,民警们则在周边巡逻。王家村的村民也很积极,来了十几个青壮年,手里拿着手电筒和木棍,跟着民警一起巡逻,还主动给我们送来热水和食物。
“小伙子,你们放心,有我们在,肯定不让那些偷文物的人得逞!”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握着我的手,语气坚定地说,“这些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我们不能让它们被偷走!”
听着大爷的话,我心里暖暖的。原来文物保护不仅仅是文物工作者和民警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普通人的责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深夜,我和胖子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值守,红外监控屏幕上显示着遗址周边的情况,一切都很平静。胖子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希望今晚‘鬼市’的人别来,我这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我笑着说:“你就别指望了,‘鬼市’的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咱们还是打起精神来,小心为妙。”
就在这时,红外监控屏幕上突然出现了几道人影,正朝着祭祀遗址的方向移动。我赶紧叫醒胖子:“胖子,快看!有人来了!”
胖子一下子清醒过来,凑到屏幕前仔细看:“是‘鬼市’的人!至少有五个人,手里还拿着东西,像是洛阳铲和撬棍!”
我立刻拿起对讲机,通知父亲、李局长和巡逻的民警:“注意!有可疑人员朝着祭祀遗址移动,大约五人,携带工具,在遗址东边的玉米地附近!”
很快,对讲机里传来了父亲的声音:“收到!我们已经往东边赶了,你们在帐篷里待着,别出来,注意安全!”
我和胖子趴在帐篷的窗户边,透过缝隙往外看。只见五道黑影在玉米地里快速移动,动作很轻,显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他们很快就到了祭祀遗址的警戒线外,停下来观察了一会儿,然后拿出工具,准备剪断警戒线。
就在这时,民警和村民们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强光手电的光线瞬间照亮了整个遗址,“不许动!放下武器!”的喊声在夜空中回荡。
那五个“鬼市”的人吓了一跳,转身想跑,可已经来不及了,民警们很快就将他们团团围住。经过一番搏斗,五个男人都被制服了,手里的洛阳铲、撬棍也被缴获。
我们从帐篷里出来,走到被抓获的“鬼市”成员面前。为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留着光头,脸上有一道长长的刀疤,眼神凶狠。李局长认出了他:“你是‘秃鹫’!之前在西安偷过唐代古墓,被我们列为网上逃犯,没想到你竟然敢跑到宝鸡来!”
“秃鹫”冷笑一声,没有说话。民警们从他们的背包里搜出了洛阳铲、撬棍、绳索和几个空的文物收纳箱,还有一张手绘的祭祀遗址地图,上面标注了祭祀坑的位置和深度。
经过初步审讯,“秃鹫”交代,他们是受“冢虎”的指使来的,“冢虎”给了他们祭祀遗址的大致位置,让他们尽快找到青铜礼器,偷出来后送到西安的一个秘密据点。“秃鹫”还交代,“冢虎”最近一直在西安活动,手里有很多从各地古墓里偷来的文物,准备下个月通过非法渠道卖到国外。
这个消息让我们又惊又喜,惊的是“冢虎”竟然准备将文物卖到国外,喜的是我们终于得到了“冢虎”的下落。父亲立刻将这个情况上报给国家文物局,请求协调西安的文物部门和警方,对“冢虎”的秘密据点进行调查,争取将他抓获,追回被盗的文物。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留在宝鸡,协助当地文物部门对祭祀遗址进行初步的清理和勘探。在第二个祭祀坑的底部,我们又发现了几件青铜礼器的残片,经过拼接,初步判断是一件青铜方鼎和两件青铜簋,虽然还不完整,但已经能看出它们的规模和工艺。
李局长兴奋地说:“等正式发掘的时候,咱们肯定能找到完整的青铜礼器,说不定还能发现甲骨文或者其他的珍贵文物。到时候,这个祭祀遗址一定会震惊全国!”
离开宝鸡的前一天,国家文物局传来消息,西安的文物部门和警方已经找到了“冢虎”的秘密据点,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查获了大量从各地古墓里偷来的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共300多件,其中就有之前河南被盗的春秋青铜方壶。“冢虎”也被当场抓获,目前正在接受审讯。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非常高兴。胖子激动地跳了起来:“太好了!终于抓到‘冢虎’了!这下看那些‘鬼市’的人还敢不敢偷文物!”
父亲也松了口气:“抓到‘冢虎’,算是端掉了‘鬼市’的一个重要据点,不过这只是开始,还有很多文物贩子和盗墓贼在逍遥法外,咱们的任务还很重。”
离开宝鸡时,王家村的村民又来送行。那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拉着父亲的手说:“谢谢你们啊,保住了咱们的祭祀遗址,也抓到了偷文物的坏人。以后要是还有啥需要帮忙的,你们尽管来!”
车子驶离宝鸡,朝着下一个目的地出发。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田野里的麦浪依旧金黄,可我的心里却充满了力量。我知道,文物保护的道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危险,但只要我们心怀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只要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来,我们就一定能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
父亲的手机又响了,是国家文物局打来的,电话里说,河南安阳发现了一处商代晚期的贵族墓,墓中疑似有带铭文的甲骨文和青铜礼器,近期有“鬼市”的人在周边活动,让我们赶紧过去支援。
我们对视一眼,眼里都充满了干劲。胖子笑着说:“商代晚期的贵族墓!还有甲骨文!这可是大发现啊!咱们赶紧走,可别让‘鬼市’的人抢了先!”
父亲点了点头,转动方向盘,车子朝着河南安阳的方向驶去。我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色,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一直跟着父亲和胖子,走在文物保护的路上,守护好每一件文物,守护好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的旅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