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天帝尊号,照耀四方(1/2)
礼官高诵献俘祷文,声音洪亮,历数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背盟负约、寇边掠地、屠戮百姓之罪状。
每念一条,人群中愤慨之情便高涨一分。
祷文毕,太常寺卿祖孝孙出列,面向朱雀门楼,朗声道:“启奏明帝陛下,北征将士,克奏肤功,扫穴犁庭,擒获恶首颉利,谨献于阙下,请旨发落!”
刹那间,万籁俱寂。所有目光都投向城楼之上。
李世民站在前,左后半步太上皇李渊,右后半步长孙皇后,再往后,李承乾,内阁官员和李长河。
文武百官分列其后。
此刻李渊神情激动,今日的场面他从来未敢期待想象。
但他的儿子李世民做到了。
李世民今日身着十二章纹衮冕礼服,头戴通天冠,面色沉静,不怒自威。
阳光洒在他身上,宛如天神临凡。
他没有立刻说话,但片刻的沉默,但却令人有种窒息感。
良久,李世民那沉稳而充满威仪的声音终于响起,透过特制的扩音装置传出:
“颉利,尔先祖启民可汗,受封恩养于中原。然父始毕,尔兄处罗,乃至尔本人,忘恩负义,屡背盟誓。”
“朕继位之初,国力未复,为保百姓,不得已与尔渭水便桥盟誓,盼尔洗心革面。”
“然...”
李世民声音陡然转厉:
“然尔豺狼成性,变本加厉!岁岁侵边,杀我吏民,掠我财货!凉州之屠,数万生灵涂炭,此恨滔天!朕屡遣使节,尔皆置若罔闻,如今可尝我大唐刀锋乎?”
声浪滚滚,带着帝王的愤怒与正义的审判,颉利浑身一颤,几乎瘫软在地。
“幸赖天地祖宗庇佑,将士百姓同心。”李世民的声音复转高昂,“今日,尔等丑类,尽为阶下之囚。此非天意,实乃尔等倒行逆施,自取灭亡之必然。”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激动的百姓和肃立的军队,做出最终裁决:
“朕为天下主,非恃武力,念尔曾为一邦之主,朕不忍加以斧钺之刑。”
“但罪行需要救赎,着,削去颉利一切爵位封号,押禁苑,圈禁终生,其余俘虏,按律分别处置。”
不死颉利,并非饶恕,而是更高级别的羞辱与掌控,他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战利品和警示,被圈养起来,见证大唐的日益强盛。
还有就是如今北境草原,多方势力也在观察,一旦大唐做绝,可能草原的叛乱会层出不穷,对后续的统治不利。
现在这样做,既彰显了胜利者大唐方的绝对权威,又体现了大唐皇帝的“宽仁”与气度。
于无声中拿下民心。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百姓们激动地挥舞着手臂,许多人喜极而泣。
积压了数年的屈辱与仇恨,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底的宣泄。
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混在人群中的各国使节与胡商,无不面色凝重,心生凛然。
他们亲眼目睹了一个强大帝国的崛起和一个旧霸主的彻底陨落。
大唐的威严,通过这场精心设计的献俘仪式,深深地刻入了他们的灵魂深处。
就在这时,当山呼万岁的声浪稍稍平息。
人群情绪仍处于沸腾之际,一名身形魁梧、身着貂裘的使者大步从观礼的番邦使团队列中走出,正是薛延陀部的使者曳莽·鲁明力。
他手中高擎着一柄象征草原最高礼遇的金鞘宝刀,刀柄镶嵌着硕大的绿松石与红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行至御道中央,面向朱雀门楼,以手抚胸,深深一礼,声若洪钟:
“伟大的大唐明帝陛下!”他的汉语带着浓重的口音,却顺畅清晰。
“你的功绩照耀四方,比阿云郎雪山更高,比乌云海的草原更广。”
“昔日突厥颉利暴虐,奴役诸部,如同悬在我们头顶的利刃。是你,卫国军天兵所向,为我们扫除了这巨大的灾祸。”
他高举金刀,大声道:“草原的规矩,谁为我们带来和平与安宁,谁就是众部共主。”
“大唐明帝陛下,武功赫赫,恩德广布,已不仅是中原的天子,更是我们薛延陀部族共同的庇护者。”
“吾曳莽·鲁明力,奉真珠毗伽可汗之命,代表薛延陀全体部众,恳请陛下,顺应天意民心,接受我们最崇高的尊号:‘天可汗’。”
此言一出,如同巨石投入湖面,瞬间引发了连锁反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