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六十七(2/2)
接下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本书来到山里。有带着孩子来体验生活的家长,有来拍摄纪录片的团队,还有来捐赠书籍和文具的企业。每次有人来,孩子们都会主动当“小向导”,带着他们参观书屋,讲书里的故事,还有“友谊花田”里向日葵的成长历程。
三月初,县图书馆的“流动图书站”又来更新书籍,这次带来了很多儿童文学名着。毛豆借了一本《小王子》,每天都会在“自然角”的雏菊旁读一会儿,还会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其他孩子听:“小王子有他的玫瑰,我们有我们的向日葵,都是最珍贵的东西。”
四月中旬,陈艺再次来到书屋,这次她带来了新的绘画工具,想教孩子们画“书中的世界”。孩子们跟着陈艺,把书里的场景一一画出来——有的画毛豆和城里哥哥一起做潜望镜,有的画丫丫和斑鸠在向日葵田里玩耍,还有的画赵爷爷在雪天里给孩子们讲过去的事。这些画后来被县文化馆收藏,成为主题展的新增展品。
五月初,“友谊花田”的向日葵种子又开始发芽。这次孩子们种向日葵时,多了几个小帮手——市里教师代表团带来的学生,他们跟着山里的孩子一起浇水、松土,还一起在花田旁立了一块新牌子,上面写着:“这里的每一棵向日葵,都藏着一个温暖的故事。”
戴眼镜的男生也来了,这次他带来了一个更大的潜望镜,还带着城里的同学一起,教山里的孩子做简易望远镜:“以后我们不仅能看花田,还能看远处的山,看天上的云,就像书里说的,让眼界越来越宽。”
六月初,向日葵长得比往年更高,“友谊花田”一片金黄。孩子们在花田旁举办了一场“故事分享会”,不仅邀请了村里的乡亲,还有县城中学的学生、志愿者和来参观的游客。毛豆讲了新书出版后自己的变化,丫丫则念了写给远方读者的信,赵爷爷也分享了自己收到读者来信的喜悦——有个小朋友在信里说,读了山楂糕的故事,让妈妈教自己做了山楂糕,还想寄给山里的爷爷尝尝。
分享会结束后,孩子们开始收集今年的向日葵种子。这次他们打算把种子寄给更多人——有出版社的周编辑,有公益组织捐赠书籍的学校,还有写信来的小读者。每个种子袋上除了笑脸,还多了一句:“愿这颗种子,能种出属于你的温暖故事。”
七月初,城里的“手拉手”小伙伴们再次来到书屋。这次他们不仅带来了自己种的向日葵幼苗,还带来了城里学校的“故事集”——里面是他们写的和山里孩子相处的故事,还有读了《山里的小书屋》后的感想。两个地方的孩子一起,把这些故事和自己的新故事整理在一起,做成了一本“手写绘本”,放在书屋的“记忆馆”里,和正式出版的书放在一起。
八月中旬,出版社的加印书也送到了山里。这次周编辑特意赶来,还带来了出版社给孩子们的“稿费”——不是现金,而是满满一箱子书籍和文具,还有给书屋的书架。“这些是你们应得的,”周编辑对孩子们说,“希望你们能读更多书,写出更多好故事。”
林溪和苏晓把新书架摆在书屋的角落,上面摆满了出版社送的书,还有孩子们自己的作品。书架上挂着一块牌子,写着“山涧书声·故事书架”。每天都有孩子来这里看书、写故事,有时候城里来的游客也会拿起书,坐在向日葵花田旁读一会儿,感受这份来自山里的温暖。
九月的风再次吹过“友谊花田”,向日葵的花盘慢慢转向太阳,就像孩子们永远向着光的眼睛。林溪站在书屋门口,看着孩子们在花田里追逐打闹,听着他们叽叽喳喳地讨论新的故事,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这座山里的小书屋,就像一朵永远绽放的向日葵,不仅照亮了山里孩子的童年,还把温暖和希望,送到了更远的地方。而那些关于爱、友谊和成长的故事,会像向日葵的种子一样,在更多人的心里发芽、开花,永远流传下去。
九月的风里除了野栗子香,还多了油墨的气息。周编辑送来的加印书堆在书屋角落,孩子们总爱趁课间去翻一翻,指尖划过纸页时,总忍不住跟同伴念叨:“你看,这页的向日葵是我画的种子袋!”“这段故事我当时还跟周阿姨补充了细节呢!”
这天午后,林溪正在整理读者来信,突然听到院外传来汽车喇叭声。出门一看,是辆印着“乡村教育支援”字样的面包车,下来几个扛着摄像机的人,为首的男人笑着递过名片:“林老师您好,我们是省电视台的,想拍一期关于‘山里小书屋’的纪录片,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温暖的故事。”
孩子们听说要拍纪录片,既紧张又兴奋。毛豆特意把木头小火车擦得锃亮,丫丫则找出最爱的向日葵发卡戴在头上。拍摄时,赵爷爷坐在火炉旁,慢悠悠讲起年轻时在土坯房教书的日子,手里还攥着那本泛黄的作文本;苏晓站在“自然角”,教孩子们辨认雏菊和蒲公英,镜头扫过窗台上的多肉时,她笑着说:“这些都是孩子们从山上移栽来的,就像他们一样,在书屋里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