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六十七(1/2)
李萌话音未落,书屋瞬间炸开了锅。毛豆手里的潜望镜“啪嗒”掉在地上,他顾不上捡,拽着旁边戴眼镜的男生蹦跳:“真的能出书吗?我的木匠爸爸故事,全国小朋友都能看到?”丫丫则扑到陈艺身边,小手摸着绘本上的向日葵图案,眼睛亮得像山里的星星:“那我的斑鸠,也会印在书里吗?”
陈艺蹲下身,轻轻揉了揉丫丫的头发,指尖蹭过孩子柔软的发顶:“当然啦,不仅你的斑鸠,赵爷爷的山楂糕、苏晓老师的饺子,还有‘友谊花田’里每一棵向日葵,都会变成铅字,被更多人看见。”赵爷爷站在一旁,手里还攥着刚从后山摘的野核桃,皱纹里都堆着笑:“好啊好啊,咱们山里人的故事,终于能走出大山咯!”
出版社的编辑很快就来了山里。姓周的女编辑背着双肩包,一进书屋就被墙上的四季画吸引,手指轻轻拂过画中晒谷场的稻草人:“这画里的温度,比文字还动人。”她花了三天时间,听孩子们讲自己的故事——毛豆抱着修补好的木头小火车,细细讲爸爸在城里打工时,如何在工棚里用边角料给他做玩具;丫丫翻出赵爷爷保存了三十年的旧作文本,念起上面歪歪扭扭的“我想让山里的孩子多读书”;戴眼镜的男生则拿出暑假整理的地铁笔记,说要让山里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也让城里孩子了解山里的美好。
周编辑听得频频点头,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临走时,她把林溪拉到一边,声音里满是真诚:“这些故事不是简单的文字,是带着泥土香和向日葵气息的生命记录。我们打算做成图文集,一半是陈艺的画,一半是孩子们的故事,再配上志愿者拍的照片,让书像一扇窗,连通山里和山外。”
消息传到县城中学,学生们特意组织了一场“故事补充会”。他们把自己和山里孩子相处的细节写成短文——有个女生记得毛豆第一次见地铁模型时,眼睛瞪得像铜铃;有个男生写自己教丫丫画海底世界时,丫丫非要在珊瑚旁画一棵向日葵,说“这样海底也有阳光”。这些短文后来都被收录进书里,成了连接城乡孩子的温暖纽带。
九月的风又吹进书屋时,“友谊花田”的向日葵再次成熟。这次孩子们收集种子时格外用心,每个种子袋上都画着小小的笑脸,还写着一句自己的话。林溪把这些种子寄给出版社,周编辑收到后特别感动,决定在书的扉页附上这些种子袋的照片:“让读者不仅能读故事,还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心意。”
出版社的排版过程中,志愿者们也没闲着。李萌带着“山涧书声”小队的同学,一次次往返山里,帮孩子们核对故事细节。有次为了确认赵爷爷年轻时教书的教室位置,他们跟着赵爷爷爬了两个小时山路,在废弃的土坯房里找到当年的黑板,上面还残留着模糊的“a、o、e”粉笔印。这些细节都被补充进书里,让故事更添真实的温度。
十二月初,样书终于寄到了书屋。当林溪拆开快递箱,捧着印着彩色封面的书时,孩子们都围了过来,一个个伸长脖子,眼睛紧紧盯着封面上的“山里的小书屋”五个字。封面画的是雪天里的书屋,屋檐下挂着冰棱,窗户上贴着向日葵窗花,屋里的灯光透过玻璃,暖得让人心里发颤。
“快翻开看看!”毛豆着急地说。林溪小心翼翼地翻开书,第一页就是陈艺画的“四季墙画”全景图,旁边配着丫丫写的句子:“这里有春天的映山红,夏天的纸船,秋天的野栗子,冬天的炉火,还有永远不会谢的向日葵。”再往后翻,毛豆讲爸爸的故事配着木头小火车的照片,赵爷爷的山楂糕方子印成了彩色插页,连苏晓煮饺子的场景都有志愿者拍的特写。
孩子们轮流捧着书,有的小声念着自己的故事,有的用手指摸着照片里的自己,脸上满是骄傲。赵爷爷戴上老花镜,翻到山楂糕那一页,眼眶慢慢红了:“没想到我这老头子的方子,也能印成书。”苏晓则笑着说:“以后咱们书屋有了‘镇店之宝’,再有人来,就能给他们看咱们自己的书啦!”
样书寄来后没多久,县文化馆又带来了好消息——他们要在县城举办“山里的小书屋”主题展,不仅展出这本书,还要展示孩子们的绘画、手工作品,还有志愿者拍的照片。开展那天,孩子们穿着新洗的衣服,跟着林溪和苏晓去了县城。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故事和作品挂在明亮的展厅里,被很多人驻足观看时,一个个都挺直了小胸脯,脸上满是自信。
有个来参观的老奶奶,看完展览后找到林溪,递过来一个布包:“我孙女在城里读书,我想给她买本书,让她知道山里的孩子这么棒。”林溪告诉她,这本书很快就会在全国发行,到时候在书店就能买到。老奶奶听了特别高兴,说要多买几本,送给孙女的同学。
春节前,出版社传来消息,这本书首印的五千册很快就卖完了,正在加印。更让人惊喜的是,有几家公益组织联系到出版社,想购买一批书,捐赠给偏远地区的学校。周编辑在电话里对林溪说:“你们的故事正在影响更多人,就像向日葵的种子,在更远的地方发芽。”
除夕夜,书屋比往年更热闹。赵爷爷带来了自己做的腊肉,苏晓煮了一大锅饺子,林溪则把书里的故事打印出来,做成了“故事卡片”。孩子们围坐在炉火旁,抽着卡片轮流讲故事,窗外的雪静静下着,屋里的笑声和炉火的噼啪声,混在一起格外温暖。赵爷爷给每个孩子发了压岁钱,还额外多给了一本样书:“这是给你们的奖励,希望你们以后能讲更多更好的故事。”
大年初一早上,雪停了,阳光洒在书屋的“故事墙”上。林溪刚打开门,就看见院外站着几个陌生人,手里捧着鲜花和书籍。“请问这里是山里的小书屋吗?”为首的女士笑着问,“我们是从市里来的,读了你们的书,特意来看看。”原来他们是市里的教师代表团,想把小书屋的故事带回自己的学校,和学生们分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