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大宋面临当年的选择(1/2)
枢密院大堂内,辛弃疾关于三路北伐、光复中原的激昂论述余音未绝,众将仍沉浸在对未来战事的憧憬与振奋之中。
然而,韩牧的目光却已越过了代表金国的区域,久久凝视着沙盘最北方那片正在急速扩张的、标注着“蒙古”的广袤疆域。
那片区域,颜色深沉,插着的代表游牧骑兵的小旗似乎带着一股原始的、野蛮的侵略性,正从草原深处向外不断蔓延。
韩牧的眉头微微蹙起,一段来自遥远未来的历史知识在他脑海中清晰浮现:这个由铁木真——未来的成吉思汗——所缔造的政权,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以摧枯拉朽之势扫平西夏、踏破金国、征服大理、横扫中亚,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虽然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蒙古彻底灭亡南宋尚有七十余年,但这个过程充满了血腥与征服,而一切的根基,正是在这个时代打下。
蒙古铁骑的战斗力,以及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军事才能,绝非等闲。
金国的衰亡在他眼中已是定数,但灭了金之后呢?失去了这个尽管腐朽却仍能起到一定缓冲作用的北方屏障,大宋将直接面对一个空前强大、且正处于极度扩张期的游牧帝国。
以蒙古人“征服所能见到的一切土地”的理念,南下与大宋的冲突几乎不可避免。
一个念头闪过韩牧脑海:以他修真者的能力,或许可以轻易潜入漠北,提前终结铁木真及其核心家族的性命,如同碾死几只蚂蚁。但这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草原的混乱或许会暂缓,但根植于草原社会深处的扩张动力和军事潜力并不会消失。杀了铁木真,可能还会有“木真铁”出现。
归根结底,国家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刺杀对方首领这种不可控且治标不治本的手段上。强大的国防、精锐的军队、正确的战略,才是立国之本。
意识到蒙古才是大宋未来真正的、也是最可怕的对手后,韩牧将目光从沙盘上收回,转向辛弃疾,语气平缓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辛老方才一番剖析,于灭金之事可谓洞若观火,思虑周详。然,我尚有一问,想请教辛老。”
辛弃疾正与众将沉浸在北伐蓝图之中,闻言看向韩牧:“哦,韩小友但问无妨。”
韩牧的手指,缓缓指向沙盘最北端那一片令人不安的区域:“不知辛老,对于这北方草原上新近崛起的蒙古诸部……尤其是那位名为铁木真的首领,如何看待?其势日炽,将来于我大宋,是友是敌?其在枢密院的全局谋划之中,究竟分量几何?”
此言一出,辛弃疾脸上的振奋之色稍稍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忧虑。
他凝望着那片代表蒙古的疆域,眉头紧紧锁起,半晌,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小友真乃得道高人,慧眼如炬,直指要害!此事……实乃我心中一大隐忧,亦是我枢密院近来极力搜集情报、试图研判之重点。”
他走近沙盘,手指点向蒙古核心区域:“根据枢密院探马司及多方渠道拼凑之情报,此蒙古部落首领铁木真,确非池中之物。自从他数年前,其会同克烈部王汗,于斡难河北大破泰赤乌部,杀其首领塔儿忽台。其后,又随王汗兵进呼伦贝尔草原,连续攻掠合答斤、散只兀、朵儿边、塔塔儿、弘吉剌等大部落,掠夺人口牲畜无数,一时声势大振。”
“近些年来,我注意到,蒙古诸部经过两次大战后,札木合势力逐渐开始衰落,整个蒙古高原形成了东、西两强对峙的局面:斡难河以东、大兴安岭以西的广阔蒙古高原东部归铁木真统治;斡难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高原西部由王汗统治。”
辛弃疾的声音变得极其严肃:“这个铁木真可是不简单呐,如今又正处于壮年,在历次的蒙古诸部大战中,他能够快速崛起,可谓是勇武无双,依我判断,照此趋势,此铁木真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快则三年,慢则五年,他必定能一统蒙古高原诸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