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大宋面临当年的选择(2/2)
“其崛起之速,势头之猛,颇似百年前女真完颜部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当年,金人亦是短短十数年间,先灭强辽,再南下侵我中原,终至靖康之耻,占我半壁江山!”
他的目光扫过沙盘上的宋、金、蒙古:“昔日是辽、金、宋三国并立,今日则是金、蒙、宋三方角力。蒙古作为新崛之势力,锐气正盛,其威胁之于日趋衰败之金国,乃至于我大宋,皆不可小觑!然……”
他话锋一转,带着深深的无奈,“如今宋金世仇,血海深深,绝无联合抗蒙之可能。摆在我大宋面前的,似乎唯有‘联蒙灭金’这一条路,以报世仇,雪国耻,收故土。”
然而,辛弃疾的脸上没有丝毫轻松,反而忧虑更甚:“然则,此策风险极大!牧之当知,昔日‘海上之盟’,联金灭辽,终至引狼入室,前车之鉴,血迹未干!若我大宋与蒙古合力灭金,难保不会重蹈覆辙。”
“届时金国虽亡,但一个比金国更加强大、更具侵略性的蒙古帝国矗立北方,我大宋岂非驱虎吞狼,后又面临猛虎噬身之危?此实为我心中最大之隐忧,日夜思之,难以安寝。”
韩牧静静听着,心中对辛弃疾的战略眼光更是钦佩。
他能在这个时代,仅凭有限的情报,就对蒙古的潜力和未来的威胁有如此清晰而准确的判断,甚至预见到了“联蒙灭金”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其远见卓识,远超常人。
“辛老所虑,正是韩牧所忧。”韩牧缓缓点头,声音沉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历史之循环,往往惊人相似。据我所知,那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或许只需三五年光阴。一旦蒙古内部整合完毕,其兵锋所向,首当其冲便是金国、西夏、西辽乃至吐蕃。其战争机器一旦开动,绝非任何单一国家所能轻易抵挡。”
他走到沙盘前,手指划过未来的战线:“于我大宋而言,蒙古彻底解决西北各方势力,将主要矛头对准南方,或许尚有十到二十年的窗口期。这二十年,乃天赐于我大宋之宝贵时机!”
韩牧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故此,灭金收复中原,乃当前第一要务,亦是凝聚民心、提振国势之必须。但与此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蒙古方为我大宋未来之心腹大患!灭金之后,绝非天下太平,而是新一轮、可能更加残酷的生存竞争之开始!”
他的手指重重落在未来的宋蒙边界——黄河、乃至更北的幽燕之地:“当下之要着,便是全力以赴,争取在蒙古全力南顾之前,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收复中原故土!并依托收复之失地,尤其是河北山川险要,构建坚固之防御体系,屯驻重兵,精练骑兵,未雨绸缪。如此,即便将来蒙古铁骑南下,我亦有缓冲之地、抗衡之资!”
“辛老,”韩牧看向辛弃疾,眼神中充满信任与期待,“北伐之事,关乎国运,需慎之又慎,更需快之又快。依你之见,我大宋需要多久,方能准备周全,挥师北上?”
辛弃疾深吸一口气,韩牧的话彻底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将他心中模糊的担忧变成了清晰的战略认知。
他目光灼灼,斩钉截铁地道:“韩小友所言,真乃老成谋国!确当如此!趁蒙古尚未一统,无暇南顾之机,我大宋当力争两年内完成主要准备,正式誓师北伐!并以五年为期,彻底光复中原,稳固防线!”
“届时,我大宋据中原之地利,复华夏之元气,整军经武,恢复国力。即便将来强蒙南下,我亦有足够底气与周旋空间,绝非昔日偏安东南、被动挨打之局面!”
两位当世最顶尖的人物,在这枢密院的沙盘之前,不仅定下了北伐金国的近策,更洞见了更遥远的未来,为这个王朝的命运,勾勒出了一条充满挑战却希望所在的路径。
沙盘上的蒙古区域,仿佛一头蛰伏的巨兽,而大宋,必须在它彻底苏醒并露出獠牙之前,变得足够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