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百草堂之地肤子(2/2)
刘二狗和郑钦文见村民们不信,反而开始指责他们,脸色一阵青一阵白。郑钦文还想辩解,却被一个老汉推了一把:“你们赶紧走!别在这儿造谣惑众,耽误大家治病!”两人不敢再停留,灰溜溜地跑回了济世堂。孙玉国在堂内看到这一幕,气得把手里的茶杯摔在地上,碎片溅了一地。“没用的东西!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他指着门口,对着刘二狗和郑钦文吼道,“再去打听打听,百草堂的地肤子还能采多少,我就不信他们能一直供应!”刘二狗和郑钦文吓得不敢吭声,连忙点头应下,转身又出去了。
百草堂内,村民们围着王宁,纷纷求药。王宁一边给大家配药,一边耐心地讲解:“这地肤子不仅能治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和小便涩痛,夏天要是起了湿疹,用它煎水外洗也很管用。但它药性偏寒,脾胃虚寒、经常拉肚子的人可不能随便用,得在药方里加些温性的药材中和一下。”
一个戴着头巾的老妇人问道:“王大夫,这地肤子除了入药,还有别的用处吗?我看您后院种了不少,要是以后有需要,我们能不能自己采点用啊?”
王宁笑着说:“当然可以。地肤的嫩茎叶还能当野菜吃,用开水焯一下,凉拌着吃很爽口,还能清热解暑。等过段时间,后院的地肤长得再茂盛些,大家要是不嫌弃,可以来采点嫩茎叶尝尝。”
村民们听了,都高兴地说:“那太好了!既能治病,又能当菜吃,这地肤可真是个好东西!”
忙到晌午,前来求药的村民才渐渐少了。王雪擦了擦额角的汗,对王宁说:“哥,今天配出去二十多副药,后院的地肤子又采了不少,暂时能供应上了。钱叔刚才派人送了信,说塌方的路已经通了,明天就能把地肤子运过来。”
王宁松了口气,点点头说:“太好了,有了钱叔送的药材,就不用再担心供应问题了。婉儿呢?让她也歇会儿,今天多亏了她帮忙。”
张娜从里间走出来,手里端着两碗粥:“婉儿去后院整理药材了,我给你们熬了粥,先趁热喝了吧。”
三人刚坐下,就听到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抬头一看,竟是钱多多亲自来了,他肩上扛着个大麻袋,脸上满是汗水,身后还跟着两个伙计,也各扛着一个麻袋。“王宁啊,让你久等了!”钱多多放下麻袋,喘着气说,“路一通,我就赶紧把地肤子运过来了,这可是我精挑细选的好货,你看看成色怎么样。”
王宁连忙起身,打开麻袋一看,里面的地肤子颗粒饱满,色泽鲜亮,比自己后院采的还要好。他感激地说:“钱叔,真是太谢谢您了!要是没有您这批药材,我这儿还不知道要忙成什么样呢。”
钱多多摆摆手,笑着说:“咱们都是老熟人了,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孙玉国那家伙想抬价赚黑心钱,咱们可不能让他得逞。这些地肤子,我还是按平时的价格给你,绝不多收一分钱。”
王宁心里一阵温暖,握着钱多多的手说:“钱叔,您这份心意我记在心里了。以后您要是有需要,百草堂也一定尽力帮您。”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堂内,照在满柜的药材上,也照在众人脸上。百草堂内,药香弥漫,笑声不断,而街对面的济世堂,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钱多多送来的地肤子堆满了百草堂的后院,棕褐色的果实装在粗布麻袋里,凑近能闻到清冽的草香。王宁和家人趁着午后的好太阳,正将药材倒在竹席上晾晒,林婉儿蹲在一旁,用细筛仔细挑拣着混在其中的碎叶与沙土,动作细致得像在摆弄珍宝。
“钱叔这药材成色是真不错,颗粒匀净,还带着潮气,一看就是刚采收没多久的。”王雪捧着一把地肤子,对着阳光端详,长辫上的蓝布绳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有了这些,就算再来几十号村民求药,咱们也不愁了。”
王宁刚要接话,就见张娜从巷口匆匆走来,脸上带着几分急色:“夫君,不好了!刚才我去买米,听巷口的张婆说,孙玉国在济世堂门口摆了张桌子,说要‘免费赠药’,还说他的药能根治湿热病症,好多村民都围过去看了!”
“免费赠药?”王宁皱起眉,放下手中的木耙,“孙玉国向来唯利是图,怎么会突然大方起来?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林婉儿也停下手中的活,起身说道:“表哥,我听说有些不良药商,会用劣质药材甚至假药冒充好药,免费赠给村民,先赚足名声,再趁机推销高价药。孙玉国说不定就是打的这个主意。”
“走,咱们去看看。”王宁拿起草帽,快步往济世堂方向走,家人也连忙跟上。
刚到巷口,就看到济世堂前围满了村民,孙玉国穿着那件宝蓝绸缎长衫,正站在桌子后面,手里举着个药包,唾沫横飞地吆喝:“各位乡亲,最近这湿热天气害人不浅,我孙某人虽是生意人,但也懂‘医者仁心’!今天这些药,都是我特意配制的清热祛湿良方,免费赠给大家,只求能帮大家摆脱病痛!”
刘二狗和郑钦文在一旁忙着递药包,脸上堆着假笑:“大家别挤,人人有份!孙老板说了,这药一天吃两回,三天就能根治,比百草堂的地肤子管用多了!”
几个村民拿着药包,小声议论着:“这药真的能根治吗?”“免费的药,会不会不管用啊?”
孙玉国听到议论,立刻提高声音:“大家放心!我这药里加了名贵的‘清热草’,比地肤子稀罕多了,药效自然更强!百草堂用的那些自家种的破草,哪能跟我的药比?”
这话刚好传到赶来的王宁耳中,他走上前,目光落在桌上的药包上,沉声问道:“孙老板,不知你这‘清热草’是何种药材?我行医多年,倒从没听过这个名字。”
孙玉国见是王宁,脸色微微一沉,却还是强装镇定:“王老板这是少见多怪了,‘清热草’是我从外地引进的珍稀药材,一般药铺根本见不到。你要是不信,大可让村民试试,看看是你的地肤子管用,还是我的‘清热草’管用!”
“我看不必试了。”王宁伸手拿起一个药包,打开后,一股刺鼻的霉味扑面而来,他捏起几粒灰褐色的粉末,放在鼻尖轻嗅,又仔细看了看,“这哪里是什么‘清热草’,分明是晒干的陈艾杆磨成的粉,还混了不少霉斑,吃了不仅治不好病,还会伤了脾胃!”
孙玉国脸色骤变,上前就要夺药包:“王宁,你别胡说八道!你就是见我免费赠药,嫉妒我,故意诋毁我!”
“我是不是诋毁你,大家一看便知。”王宁将药包举起来,让周围的村民看清楚,“大家请看,这粉末颜色暗沉,还有霉点,闻着有股酸味,正宗的清热药材哪会是这样?陈艾杆性温,根本不能清热祛湿,要是湿热体质的人吃了,只会加重病情!”
村民们纷纷凑过来,有的接过药包闻了闻,有的用手指捻了捻粉末,脸上都露出了不满的神色。“难怪闻着不对劲,原来是陈艾干磨的!”“孙玉国,你这不是骗人吗?拿这种东西当药,是想害我们啊!”
之前接过药包的一个老汉,气得把药包扔在地上,指着孙玉国骂道:“你这个黑心肝的!之前抬高药价,现在又拿假药骗人,你对得起‘医者’这两个字吗?”
孙玉国慌了,连忙辩解:“不是的,大家听我解释,这药是……”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见人群外传来一阵咳嗽声,一个中年汉子捂着肚子,脸色苍白地走过来,身后跟着他的妻儿。“孙老板,你这药根本不管用!”汉子疼得额头冒汗,声音都在发颤,“我早上吃了你的药,现在肚子又疼又胀,还拉肚子,你快给我个说法!”
“我儿子也吃了,刚才还吐了!”旁边一个妇人抱着孩子,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孩子说肚子不舒服,我还以为是巧合,现在看来,就是你这假药害的!”
越来越多吃过药的村民围了过来,纷纷诉说着身体的不适,有的说恶心,有的说头晕,济世堂前顿时乱成一团。刘二狗和郑钦文见势不妙,悄悄往后退,想趁机溜走,却被愤怒的村民拦住了。
“别让他们跑了!”
“孙玉国,你必须给我们赔偿!”
“把他的药铺砸了,让他再也骗不了人!”
孙玉国吓得浑身发抖,哪里还有之前的嚣张气焰,他想躲进济世堂,却被村民们拽住了衣袖。就在这时,王宁上前一步,拦住了激动的村民:“大家冷静点,砸药铺解决不了问题。孙老板用假药骗人,确实不对,但咱们还是先把身体不舒服的乡亲送去医治,别耽误了病情。”
说着,他转身对张娜说:“你去百草堂拿些甘草和茯苓,煮成汤药给大家喝,能缓解恶心腹痛的症状。婉儿,你帮我给乡亲们诊脉,看看有没有严重的情况。”
张娜和林婉儿立刻应声而去,王雪则留在原地,安抚着村民的情绪。孙玉国看着王宁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周围村民愤怒的眼神,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最后垂头丧气地蹲在地上,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没过多久,张娜端着煮好的汤药回来,林婉儿也给几位身体不适的村民诊完了脉。“大家放心,只是轻微的肠胃不适,喝了甘草茯苓汤,再休息一会儿就好了。”林婉儿对村民们说,“以后大家用药,一定要谨慎,最好在正规药铺,让大夫诊断后再抓药,别轻易相信‘免费赠药’之类的说法。”
村民们纷纷点头,接过汤药喝了起来,看向王宁的眼神里满是感激,而看向孙玉国的眼神,则充满了鄙夷。“还是王大夫心善,不仅不跟孙玉国计较,还帮我们治病。”“以后再也不去济世堂了,就信百草堂!”
孙玉国蹲在地上,听着村民们的议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刘二狗和郑钦文也被村民们骂得抬不起头,只能缩在一旁,不敢出声。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巷子里,百草堂前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村民们排队抓药,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而济世堂前,则冷冷清清,只有孙玉国和他的两个手下,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落寞。
秋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清晨时终于放晴,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丰县的街巷上,给湿漉漉的石板路镀上了一层暖光。百草堂的门刚打开,就见李婶提着一篮新鲜的青菜走了进来,身后跟着蹦蹦跳跳的孙子,孩子脸上的红疹已经完全消退,眼神明亮,手里还攥着一朵小野花。
“王大夫,您看我家娃,全好了!”李婶把菜篮放在案上,笑着说,“这是自家种的青菜,没打农药,您收下尝尝。要不是您的地肤子,娃还不知道要遭多少罪呢!”
王宁放下手中的药书,看着孩子活泼的模样,心里满是欣慰:“孩子好了就好,菜您还是带回去,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可不能收您的东西。”
“您要是不收,我下次就不来您这儿抓药了!”李婶故作生气地说,把菜篮往案边推了推,“再说了,这几天您免费给贫困乡亲送药,大家都看在眼里,我这点青菜算什么。”
正说着,钱多多扛着一个布包走进来,脸上带着笑意:“王宁,我听说你这几天名声越来越响了,特意来给你送个好东西。”他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本泛黄的旧书,封面上写着“地肤子妙用方”五个字,“这是我祖父留下的医书,里面记载了不少用地肤子治病的方子,还有种植和炮制的诀窍,你拿着说不定能用得上。”
王宁双手接过医书,书页已经有些磨损,却保存得十分完好,他轻轻翻开,里面是工整的毛笔字,还夹着几片干枯的地肤子标本。“钱叔,这份礼物太贵重了,我实在不能收……”
“你就别跟我客气了!”钱多多拍了拍他的肩膀,“孙玉国那家伙,昨天已经把济世堂关了,听说要去外地谋生,丰县以后就靠你守护乡亲们的健康了。这医书给你,也是希望地肤子能帮到更多人,让咱们老祖宗的中医药术传下去。”
王宁看着医书,心里一阵感动,郑重地说:“钱叔,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研究这本医书,用它来帮助更多乡亲,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这时,林婉儿从后院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束新鲜的地肤苗,笑着说:“表哥,后院的地肤长得越来越好了,我按照医书上的方法,试着培育了几株新品种,不仅药性更强,还能开出小粉花,既能入药,又能当观赏植物。”
王雪也凑过来看,眼睛一亮:“太好了!以后咱们可以在药铺前种上几株,让乡亲们都认识地肤,知道它的用处。”
张娜端着一壶热茶走过来,给大家倒上:“我看咱们可以在秋收后,办个药材知识讲座,教乡亲们识别地肤、金银花这些常见药材,再讲讲简单的用药常识,这样大家平时有个小毛病,也能自己处理。”
王宁点点头,心里有了一个想法:“这个主意好!咱们还可以把后院的地肤分一些给乡亲们,让大家种在自家院子里,既能当野菜吃,又能应急入药,一举两得。”
消息很快在丰县传开,秋收后,百草堂的后院挤满了前来领地肤苗的乡亲,王宁和家人耐心地教大家种植方法,林婉儿则拿着医书,给大家讲解地肤子的功效和用法。李婶带着孙子也来了,孩子手里拿着小铲子,认真地帮着分发地腐苗,脸上满是笑容。
几个月后,丰县的不少院子里都种上了地瓜,春天长出嫩绿的枝叶,夏天开出细碎的粉花,秋天结出棕褐色的果实,成了县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乡亲们要是得了湿热引起的小毛病,就自己采些地肤子煎水喝,再也不用愁没药了。
有一次,邻县的一个大夫听说了百草堂的事,特意来拜访王宁,想学习地肤子的妙用。王宁毫不保留地把医书里的方子和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还送了他一些地肤苗。“中医药术不是私产,只有大家互相学习,才能让它发扬光大,帮助更多人。”他说。
多年后,王宁成了丰县有名的老中医,百草堂也成了县城里的老字号。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能把药铺经营得这么好,他总会拿出那本泛黄的“地肤子妙用方”,笑着说:“是地肤子教会了我,医者仁心,方能传世。只要心里装着乡亲,用真心对待每一个病人,中医药术就会永远流传下去。”
夕阳下,百草堂前的地府花开得正艳,微风拂过,带着淡淡的药香,飘向丰县的大街小巷。巷口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树下常有村民坐着聊天,偶尔会指着百草堂前的地肤花念叨:“当年要不是王大夫用这地肤子救了李婶家的娃,咱们哪知道这不起眼的草竟是宝贝。”
李婶的孙子早已长成半大少年,每逢周末总爱往百草堂跑,帮王宁整理药材、晾晒地肤子,听他讲医书上的故事。少年常捧着那本《地肤子妙用方》,指着里面的标本问:“王爷爷,您说这地肤子能清热利湿,那要是冬天受了寒,能不能用它配别的药调理呀?”王宁总会耐心解答,还会教他辨认药材的成色,手把手教他用药戥称取药材,眼神里满是期许。
王雪后来成了百草堂的坐堂药师,不少村民都愿意找她问诊——她继承了王宁的细心,配药时总会多叮嘱几句用法用量,遇到脾胃虚寒的患者,还会像当年王宁那样,在方子里加些温和的药材中和地肤子的寒性。张娜则把药材知识讲座办得有声有色,不仅教大家认药、用药,还会带着孩子们去后院观察地肤的生长,从嫩绿的幼苗到棕褐的果实,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医药的奇妙。
林婉儿培育的地肤新品种,成了丰县的“特色药材”,不少外地药商慕名而来,想收购种子。王宁却笑着拒绝:“这种子不卖,要是你们想学种植技术,我让婉儿教你们,咱们一起把地肤种好,让更多人受益。”久而久之,周边县城也种起了地肤,地肤子成了当地常见的清热药材,价格亲民,再也不会出现当年“一药难求”的情况。
有一年夏末,丰县又遇多雨天气,却再没人因湿热病症发愁。村民们要么自己采些地肤子煎水喝,要么来百草堂抓药,脸上都带着从容。王宁坐在堂前,看着往来的乡亲,手里摩挲着那本《地肤子妙用方》,封面上的字迹虽已有些模糊,却依旧透着温暖。
夕阳渐渐沉下,将百草堂的影子拉得很长,门前的地肤花在余晖中轻轻摇曳,像在诉说着这段关于医者仁心与寻常药材的故事。而这份故事,也像地府的种子一样,在丰县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一代代流传下去,成了当地人心中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