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 第326章 百草堂之蔓荆子

第326章 百草堂之蔓荆子(1/2)

目录

蔓荆子:清风救目解乡忧

入伏后的青石镇像被扔进了蒸笼,河面上蒸腾的水汽裹着热意扑上岸,连镇口那棵百年老槐树叶都打了蔫,垂头丧气地耷拉着。百草堂的木门从清晨到日暮就没合上过,药香混着患者的咳嗽声、孩童的哭闹声,在不大的堂屋里翻涌。

王宁坐在诊桌后,额角的汗顺着鬓角往下淌,浸透了藏青色长衫的领口。他行医十余年,双手早已练就得稳如磐石,可此刻搭在患儿脉搏上的指尖,却忍不住微微发紧。“又是目赤肿痛,”他收回手,掀开患儿眼皮,只见眼白处布满血丝,像爬满了细密的红虫,“近来镇上这样的病症,已是第三十七例了。”

桌对面的妇人急得眼圈发红,怀里的孩子揉着眼睛哭个不停,泪水混着眼眵粘在睫毛上:“王大夫,您就行行好,给娃开点管用的药吧!前儿个吃了三副清热的药,一点好转都没有,这眼瞅着孩子连爹娘都快看不清了!”

王宁喉结动了动,正要开口,里间抓药的柜台传来妻子张娜的声音,带着几分焦灼:“夫君,连翘、金银花又快断货了,库房里只剩最后一小包,刚给李伯抓了半副。”

张娜端着药盘走出来,素色布裙上沾了不少药末,鬓边别着的药香香囊也歪了。她把药盘放在诊桌旁,压低声音:“方才张阳去镇西的药贩那儿问过,说今年江南湿热,清热药材收成差,价格涨了三倍还拿不到货。”

王宁皱紧眉头,指节因为用力攥着笔杆而泛白。他抬头看向堂外,只见几个村民扶着一位老者往这边走,老者双手捂着眼睛,嘴里不停呻吟:“疼……眼睛像被火燎似的疼……”可还没等他们跨进门槛,斜对过济安堂的伙计就凑了上去,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百草堂里的人听见:“张大爷,您还去百草堂啊?我家孙大夫说了,这病是邪祟入目,王宁那点本事治不了,再耽误下去,眼睛可要瞎了!”

王宁握着笔的手猛地一顿,墨汁在处方笺上晕开一团黑渍。他认得那伙计是孙玉国的得力手下刘二狗,生着一双三角眼,平日里就爱搬弄是非。

“孙玉国这是趁火打劫!”张阳从后院匆匆走进来,肩上的采药篮还没放下,粗布褂子上沾着草屑,“我刚在镇口听见他跟人说,百草堂连对症的药材都没有,还敢开馆行医,分明是拿村民的性命当儿戏!”

张阳年轻气盛,说着就要往外冲,却被王宁伸手拦住。“别冲动,”王宁声音沉得像浸了水的棉线,“眼下当务之急是找到对症的药材,跟他争执,只会让村民更慌乱。”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王雪挎着采药篮闯了进来,脚踝处的裤管被血浸湿,沾着泥沙。她脸色发白,额头上全是冷汗,却顾不上揉一揉发疼的脚踝,把篮子往柜台上一放:“哥,我去河边滩涂采了些蒲公英、车前草,你看看能不能用?”

王宁见妹妹这副模样,心一下子揪紧了,起身扶住她的胳膊:“谁让你独自去滩涂的?那儿全是碎石子,多危险!”他低头看向妹妹的脚踝,只见一道三寸长的伤口还在渗血,连忙转身去拿止血药粉。

张娜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帮王雪卷起裤管,眼圈泛红:“雪儿,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莽撞?要是出了好歹,可怎么好?”

王雪咬着唇,强忍着疼:“我看哥连日愁得睡不着,想帮你分担点……”话还没说完,她突然捂住眼睛,身子晃了晃,差点栽倒:“哥,我眼睛……怎么突然看不清了?”

王宁手一抖,药粉撒了一地。他扶住妹妹,掀开她的眼皮,只见她的眼白和之前那些患者一样,布满了血丝,瞳孔也有些涣散。“怎么会这样……”他声音发颤,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

就在这时,刘二狗的声音又在堂外响起,带着幸灾乐祸的笑意:“大伙儿快来看啊!王大夫的亲妹妹自个儿采草药,反倒染了眼疾,连路都快看不清了!这百草堂的医术,连自家人都救不了,还能救别人吗?”

堂里的村民听见这话,顿时炸开了锅,纷纷议论起来。“是啊,连王大夫妹妹都治不好,咱们还是去济安堂吧!”“可别再耽误了,要是真瞎了可怎么办?”

王宁看着村民们陆续离开的背影,听着他们的议论声,只觉得胸口像被一块巨石压着,喘不过气来。张娜握住他的手,掌心传来温热的力量:“夫君,别灰心,总会有办法的。”

王宁抬起头,看向窗外连绵的阴雨,河面上雾气弥漫,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整个青石镇困在其中。他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眼疾,不仅在折磨着村民,也在考验着他这个医者的初心。而此刻,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咬紧牙关,继续寻找那能驱散阴霾的“清风”。

夜幕降临时,青石镇的雨终于小了些,淅淅沥沥地打在百草堂的青瓦上,发出细碎的声响。王雪服了安神的汤药后沉沉睡去,张娜坐在床边守着,时不时帮她掖好被角,眼神里满是担忧。

王宁独自留在前堂,点亮了两盏油灯。昏黄的灯光下,他把医书一本本从书架上搬下来,摊在诊桌上。《本草纲目》《千金方》《伤寒杂病论》……书页被他翻得沙沙作响,指尖在“目疾”“风热”等字眼上反复摩挲,可越看心越沉。以往常用的清热明目药材要么缺货,要么对症不对因,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只觉得眼前的字迹都开始模糊。

“吱呀”一声,木门被轻轻推开,带着一身雨气的林婉儿走了进来。她穿着一身素白短打,腰间系着个装着银针的布囊,头发用青布巾束起,几缕湿发贴在脸颊上,却丝毫不显狼狈。作为王家的护道者,林婉儿自幼跟着王宁的祖父学医,精通针灸与草药辨识,这些年一直在外游历,三天前才刚回青石镇。

“还在琢磨药方?”林婉儿走到诊桌旁,目光扫过桌上的医书,“我刚从镇东走过来,看见济安堂门口还围着不少人,孙玉国拿着些普通的菊花、薄荷,竟也敢说能治眼疾。”

王宁叹了口气,把一杯刚温好的茶推给她:“他这是趁火打劫。可我现在连趁火打劫的资本都没有——对症的药材断了货,雪儿也染了病,我真是……”话到嘴边,他又咽了回去,只觉得满心的无力。

林婉儿喝了口茶,目光落在窗外河边的方向,忽然开口:“你还记得小时候,咱们跟着祖父去河边滩涂采药吗?那会儿滩上长着好多蔓荆子,祖父说那是‘清风之药’,专能清利头目,治风热上攻的眼疾。”

“蔓荆子?”王宁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我怎么把它忘了!”他急忙翻开《本草纲目》,手指在书页上快速滑动,很快停在一处:“‘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归膀胱、肝、胃经,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治头痛,目暗,湿痹拘挛’。没错!就是它!”

他激动地站起身,来回踱了两步:“青石镇河边的滩涂耐旱耐盐碱,正好是蔓荆子生长的地方!若是能找到蔓荆子,再搭配菊花、薄荷,定能缓解村民的眼疾!”

“可你别忘了,”林婉儿提醒道,“这几日连下暴雨,河边的滩涂怕是被冲得厉害,野生的蔓荆子未必还在。而且蔓荆子的果实要成熟变黑才算入药,若是没成熟,药效可就差远了。”

王宁的脚步顿住,刚燃起的希望又凉了半截。他走到窗边,望着黑漆漆的河面,眉头紧锁:“不管怎样,明天一早我还是要去看看。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不能放弃。”

林婉儿点点头,从布囊里拿出一个小纸包,放在桌上:“这是我前几日在山上采的决明子,你先拿去给雪儿煎水喝,能暂时缓解她的眼疲劳。我明天跟你一起去滩涂,多个人也能多找些。”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伴随着一个熟悉的声音:“王大夫,您在吗?我是钱多多!”

王宁愣了一下,钱多多是镇上有名的药材商人,常年往来于各地收购药材,之前也曾和百草堂有过合作,只是去年孙玉国从中作梗,才断了联系。他起身去开门,只见钱多多披着一件油布雨衣,手里提着个沉甸甸的布包,脸上满是焦急。

“王大夫,可算找到您了!”钱多多走进来,抖了抖雨衣上的水珠,“我刚从邻县回来,听说镇上闹眼疾,您这儿缺药材,特意过来看看。”他把布包放在桌上,打开一看,里面竟是满满一包黑紫色的果实,散发着淡淡的药香。

王宁眼睛一亮,拿起一颗果实仔细看了看:“这是……蔓荆子?”

“正是!”钱多多点点头,“上个月我在邻县的滩涂收购了一批,原本想卖给孙玉国,可他嫌价格高,还说这蔓荆子是‘野草根’,不值钱,我就一直存着。刚才听说您在找治眼疾的药材,我就想着这蔓荆子或许能用,赶紧给您送过来了!”

王宁拿起一颗蔓荆子,放在鼻尖轻嗅,熟悉的药香让他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些。他看着钱多多,眼中满是感激:“钱兄,这份情我记下了!您开个价,我这就给您结账。”

钱多多摆了摆手,笑道:“王大夫说这话就见外了!当年我娘得了风寒,是您免费给治好了,这份恩情我还没报答呢!如今镇上有难,我怎么能坐视不管?这蔓荆子您先拿去用,救人才是要紧事!”

窗外的雨渐渐停了,月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在桌上的蔓荆子上,泛着淡淡的光泽。王宁看着手中的蔓荆子,又看了看身边的林婉儿和钱多多,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场与眼疾的较量,终于有了转机。

天刚蒙蒙亮,青石镇的河面还蒙着一层薄雾,百草堂后院的药灶就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王宁挽着袖子,正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映得他眼底亮闪闪的,连熬了两夜的疲惫都淡了几分。灶上的药罐里,蔓荆子、菊花、薄荷正在清水里翻滚,淡青色的药沫顺着罐口轻轻溢出,带着清苦却安心的药香。

“夫君,火再小些,蔓荆子性微寒,久煎容易散了药效。”张娜端着淘洗干净的砂锅走过来,素色布裙上沾了些露水,鬓边的香囊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她把砂锅放在旁边的案台上,伸手试了试药罐的温度,又小心地揭开盖子,用木勺轻轻搅动着药汁,“你先去看看雪儿,这里我来盯着就好。”

王宁点点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柴灰,脚步轻快地走向里屋。王雪已经醒了,正靠在床头,眼睛微微睁着,不再像昨日那样紧闭着喊疼。见哥哥进来,她虚弱地笑了笑:“哥,我好像能看清你脸上的痣了。”

王宁心中一暖,坐在床边,伸手轻轻覆在妹妹的额头上,确认没有发热,才松了口气:“再等等,药马上就好,喝了药,眼睛就会彻底好起来。”他想起昨日妹妹脚踝上的伤口,又掀开被子看了看,见伤口已经结痂,才放心地掖好被角,“昨天让你受委屈了。”

“哥说什么呢,”王雪摇摇头,声音还有些沙哑,“要不是我冒冒失失去采草药,也不会添乱。对了,昨天钱大哥送来的蔓荆子,真的能治好镇上人的眼疾吗?”

“当然能,”王宁语气肯定,“祖父当年就用蔓荆子治好过邻村的眼疾,这药材耐旱耐盐碱,长在河边滩涂,天生就带着清散湿热的药性,最适合治咱们镇上这种风热上攻的眼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