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526章 士农工商!老朱的阶级固化!

第526章 士农工商!老朱的阶级固化!(1/2)

目录

世界那么大,但大明不会让你去看看的。

家里的地还等着你去种,官府的税还等着你去交,赶紧收敛起那些不切实际的念头,回家老老实实耕田种地才是正途。

说白了,这路引制度的背后,藏着的就是赤裸裸的“阶级固化”:农民的儿子只能是农民,工匠的儿子只能是工匠,灶户的儿子只能是灶户,每个人都被打上了“世袭职业”的烙印,一辈子都别想跳出自己的阶级。

朱重八同志就是想要将大明天下的百姓子民,死死地禁锢在那一田一地、一村一镇的小圈子里,让他们安安心心地耕田种地,让他们踏踏实实地为朝廷辛勤劳作,至于天下大事、朝堂纷争、外面的世界如何,都不用他们多想,也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他以为这样就能换来大明的长治久安,却忘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度的限制只会压抑百姓的活力,严苛的管控只会滋生新的矛盾。洪武后期,民间私下逃亡、躲避路引检查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为了逃离户籍束缚,不惜躲进深山老林,这恰恰证明了路引制度的僵化与不合时宜。

朱重八用自己的“小农思维”规划着大明的未来,却终究没能跳出时代的局限,他的“护民”与“束民”,就像一道无解的难题,留给了后世子孙,也留给了历史无尽的评说。

再比如,这户籍制度。

大明立国之后,老朱并未革新旧制,反而选择继承元朝的“诸色户计”户籍制度,直接以朝廷法令为凭,将天下百姓的户籍强行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数十种类别,每种户籍对应着固定的义务与职业,如同给每个人打上了终身无法磨灭的烙印。

民户的核心职责便是务农,不仅要向国家缴纳农业税、粮食,还要按人头服徭役,或参与修堤坝、筑城墙,或为官府输送粮草;军户则承担着世代从军的义务,家中男丁需按规定到各地卫所报道,充当兵丁,若有逃役、避役者,全家都会被牵连治罪;匠户更像是朝廷的“专属劳工”,必须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无论是打造兵器、修缮宫殿,还是制作瓷器、织锦,都需按官府要求按时完工,不得推诿。

更严苛的是,这户籍制度严禁更换户别,各色户籍皆为世袭,职业代代相传,不容半分更改。

农户的子弟自出生起便注定务农,即便有读书的天赋,也需先完成务农的义务,且大概率无法脱离民户身份;工匠的子孙只能继承父业,一辈子与锤、凿、炉为伴,休想转行从商或务农;军户的后代更是从降生那一刻起,就被纳入卫所的名册,成年后必须扛起兵器,奔赴战场,哪怕战死沙场,家中其他男丁也需继续顶替。

这也就意味着,爷爷是民户,儿子便只能是民户,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得困在田地里;爷爷是匠户,后代就永远是匠户,一辈子重复着同样的手艺。

若不出意外,他们这辈子,乃至后代的这辈子,都没有变更身份、改变命运的机会。

说得直白一点,朱重八同志就是企图用这样一种近乎畸形的制度,将大明帝国的社会结构固定下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里生活,每个阶层都维持着既定的秩序,以此来确保朝廷税收稳定、劳役充足、军力不缺,进而维持整个大明帝国的千秋万代。

他利用朝廷法令,直接规定了所有子民的身份,且这种身份会世世代代延续,不允许有任何变动。

从本质上来说,这不过是“士农工商”传统阶级秩序的极端强化。

在这套制度里,唯独读书人享有特权——他们不受路引、户籍的限制,既可以四处游学、拜访名师,也能因科举做官而脱离原本的户籍,即便途中遇到官府盘查,只需出示“生员”、“举人”的身份证明,便能畅通无阻。

可若是农、工、商三类人敢擅自脱离户籍、随意出行,等待他们的便是“杖刑”、“流放”的惩罚,所谓“打断你的狗腿”,绝非戏言,而是真实存在的律法威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