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不让科研成果躺在报告里-"降秆、稳穗、增粒"(1/2)
方稷的手指轻轻抚过报告扉页上"降秆、稳穗、增粒"六个字,窗外传来收割机的轰鸣声——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收获季。
他端起已经凉透的茶水抿了一口,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凝聚着郭教授团队心血的科研报告上。
"真是及时雨啊..."他喃喃自语。
报告里那些数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高产栽培的瓶颈:品种潜力明明已经突破亩产800公斤大关,但大田实际产量却常在600公斤徘徊。这200公斤的差距,就像一道鸿沟横在实验室与田野之间。
"方老师!"铁柱带着一身麦尘闯进来,手里攥着刚测产的数据单,"西区测产结果出来了,同一批种子,示范田亩产412公斤,对照田只有208公斤!"
方稷接过数据单,目光迅速扫过那些数字:"差在哪?"
"示范田用了新调控剂,株高控制在85厘米,倒伏率只有2%;对照田株高普遍过米,前天那场大风倒伏了三分之一。"铁柱擦着汗说,"更明显的是穗粒数——示范田平均每穗42粒,对照田才28粒!"
方稷立即翻开郭教授的报告,指着"群体质量调控"章节:"就是这个!降低株高不仅防倒伏,更重要的是改善群体通风透光,减少无效分蘖,把养分集中供给有效穗。"
他抓起草帽往外走:"去地里看看,我怀疑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烈日下的麦田仿佛一个巨大的实验室。
方稷蹲在示范田里,手指轻轻捏开一个麦穗:"你看,这些小花分化得多整齐,几乎没有败育粒。"又走到对照田拔起一株:"这个穗子基部小花明显发育不良,顶端还有空粒。"
跟随过来的古丽突然插话:"教授,我发现个现象——示范田的麦穗摸着更瓷实,晃起来没有沙沙声。"
"好观察!"方稷眼睛一亮,"这说明籽粒灌浆更饱满。铁柱,立即取样做千粒重测定!"
检测结果令人震惊:示范田千粒重达到45克,对照田只有38克。7克的差距,意味着每亩少收70多公斤粮食!
"问题出在灌浆期管理上。"方稷在田埂上摊开报告,指着"花后光合产物调配"示意图,"传统栽培只注重前期促壮,后期却放任不管。而新技术通过叶面调控,延长了功能叶的光合期..."
他突然停住话头,快步走到地头一台自动气象站前调取数据:"果然!灌浆期示范田的冠层温度比对照田低3℃,湿度高15%,这都是调控群体结构带来的微气候改善!"
夜幕降临时,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
方稷带着团队重新核算数据,发现更惊人的规律:每降低10厘米株高,每亩穗数增加2万穗;每延长1天灌浆期,千粒重提高0.8克;每减少5%的无效分蘖,氮肥利用率提升8%...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