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307章 不让科研成果躺在报告里-"降秆、稳穗、增粒"

第307章 不让科研成果躺在报告里-"降秆、稳穗、增粒"(2/2)

目录

"这不仅仅是栽培技术,"方稷激动地敲着黑板,"这是系统性的生产力革命!就像郭教授说的,要从'种出粮食'向'种好粮食'转变!"

他立即部署新的试验方案:设立不同密度梯度试验田,寻找最优群体结构;测试新型抗逆调节剂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最后,他在工作日志上郑重写道:"明天开始培训农户识别'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要让每个种田人都明白:多一株无效蘖,就少一粒丰收粮。"

窗外,月光洒在沉甸甸的麦穗上。方稷知道,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每一个管理细节都可能成为决定产量的关键。而科学家与农民携手的力量,终将填平那200公斤的鸿沟。

[次日清晨:田间培训课]

天刚蒙蒙亮,麦田边已经聚集了三十多位农户。

方稷举着一株麦苗,正在实地教学:

"大家看,这是有效分蘖——"他指着基部粗壮、已经扎根的蘖苗,"它有自己的根系,能独立成穗。而这是无效分蘖——"又拎起一株细弱的侧芽,"它只会消耗养分,永远长不成穗子!"

农户也好奇地问:"方教授,咋能提前看出来呢?"

"问得好!"方稷拨开麦丛,"有效分蘖出生早(三叶前),叶片宽厚,叶色浓绿;无效分蘖出生晚,叶片细长,像豆芽菜似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家别着急,都慢慢写,记下来。"

他现场演示间苗技巧:"现在正是疏除无效蘖的关键期!要像间萝卜苗那样,去弱留壮,去密留稀..."说着手指灵巧地掐掉几株弱蘖,"每亩保留基本苗就够了,多了反而减产!"

哈桑突然举起手:"方教授,这个地方就是长太密了吧?"

"是的!"方稷耐心的讲解,"太密的情况下通风不良。所以这里必须人工疏除,否则后期必倒伏!"

清晨巡田时,铁柱惊喜地发现:经过疏除的麦田明显改变了长势。麦苗像接受检阅的士兵般整齐挺拔,阳光能直射到基部,麦行间流动着清爽的空气。

测产那天,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当粮食秤显示"亩产338公斤"时,田边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这个数字不仅创造了沙漠麦区的新纪录!

方稷仔细察看籽粒:颗颗饱满如珠,千粒重达到47克,蛋白质含量提高2个百分点。他抓起一把麦粒任由其从指缝流下,麦粒落地声如珠落玉盘——这是优质麦才有的瓷实声。

"管理出效益啊!"铁柱捧着麦粒心中感慨万千,从以前到现在,方老师从来都是这样,要所有人一起都了解,不厌其烦的推广,从来不让科研成果躺在报告里,一样的种子,一样的地,多收这么多粮食,虽然沙漠的粮食是做饲料和肥土,但每一次增产仍然也是至关重要...

月光如水银泻地,麦茬田里蟋蟀鸣唱。方稷在日记本上写下新的目标:"下一步,要让这套技术更标准化、更简单化,争取让每个农户都能掌握..."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