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绿色丝绸之路’,一定会通的!(1/2)
赵老一听,眉头立刻锁紧了,这是他最担心的问题:“这么说,这‘粮袋子’就算织好了,口子却扎不紧,或者往外运的代价太高?这可不是小事啊!”
方稷的神情也凝重起来:“物流成本如果占比过高,会直接吞噬掉我们项目的利润空间,甚至影响整体的经济可行性。振邦,你们有什么初步的想法吗?”
李振邦脸上不见慌乱,反而露出一丝属于实干家的沉着笑容:“二位老师别急。发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初步有几个应对思路:一是尝试‘以投资换效率’,比如我们出资帮铁路货运站升级装卸设备,提升他们的周转能力,以此为筹码换取更稳定可靠的运力窗口;二是做‘多元化’准备,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我们正在同步评估苏丹港和肯尼亚蒙巴萨港作为备选路线的可行性和成本差异。”
他看向孙伟:“孙工正在连夜建模,量化不同方案的精确成本和风险系数。我们必须把所有这些‘坎坷’都变成具体的数据,才能做出最优决策。”
听到这里,赵老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他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感慨和赞许:“哎,看来我们光会种地还远远不够啊!振邦,幸亏有你和孙工这样的专家来啃这些硬骨头。这现代化的农业项目,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不行。”
方稷也松了口气,用力点了点头:“没错!产学研贸,缺一不可。振邦,你们尽管大胆去评估、去谈判,需要我们从技术层面或者通过高层渠道提供什么支持,随时开口。咱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务必把这条‘绿色通道’实实在在地打通!”
“有二位老师这话,我们就更有底气了!”李振邦的信心也感染了孙伟。四人又站在走廊里低声讨论了一会儿,方才各自回房休息。虽然挑战巨大,但团队间的彼此信任和专业互补,让每个人都对克服困难充满了决心。
几天后,在考察团的总结会议上,所有问题被摊开在了桌面上。气氛有些凝重,物流瓶颈、法律风险、当地技术接受度...一个个难题像大山一样横亘在眼前。
李振邦作为总协调人,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将白板拉到中间,画了一个简单的流程图:
“各位,困难很多,但并非无解。我们来一个个拆解。”他敲了敲“铁路运力”四个字,“首先,阿巴经理提到的运力问题,我有个想法:我们不以‘要运力’的姿态去谈,而是以‘提升效率’的合作者身份去谈。”
他看向中粮的谈判专家:“王处,如果我们提出,由项目方投资捐赠两套最先进的谷物快速卸车系统给莫焦站,将他们的卸车效率提升一倍以上。以此为条件,换取未来我们粮食专列的优先调度权和一个相对稳定的运价,铁路公司会不会更容易接受?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提升了整个线路的吞吐能力。”
谈判专家王处眼睛一亮:“李处这个角度妙!这叫‘共建共享’,从单纯的甲乙方变成了利益共同体,谈判阻力会小很多!我可以立刻着手准备这个方案的谈判要点。”
“好!”李振邦在这个问题上画了个勾,随即指向“港口瓶颈”,“其次,吉布提港散货泊位的问题,孙工?”
孙伟立刻接话:“我们做了紧急评估。硬要改造吉布提港的泊位,成本高昂且周期长,不现实。但我们可以采取灵活策略:初期粮食产量不大时,可以考虑用中小型船舶运输,或者接受一定程度的过驳作业,虽然单位成本高一些,但总量小,在可接受范围内。”
他换了一张白板展现出另外两个港口的资料:“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建立备用通道。北线的苏丹港和南线的肯尼亚蒙巴萨港都具备良好的散粮接卸能力。我们已经联系了这两地的代理公司,正在获取详细的报价和流程时效。三线并行,互为备份,任何单一港口的临时性拥堵或问题都不会卡死我们的供应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