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强心针(1/2)
仪器的失而复得,像一剂强心针,但并未让基地立刻恢复到之前热火朝天的科研状态。方稷和赵老站在临时充作实验室的板房里,看着那些被小心翼翼重新安装、正在重新校准的精密设备,心情却比仪器上的读数更加复杂和沉重。
“老赵,”方稷打破沉默,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看来我们之前太乐观了。想着设备到位、人员到齐,就能像在国内一样,大刀阔斧地把摊子铺开,快速出成果。”
赵老默默地点了点头,花白的眉毛紧锁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是啊。这次事件是个警告。在这地方,安全是1,科研是后面的0。没有前面那个1,后面再多的0都没有意义。我们不能再按原来的计划走了,太冒进,也…太显眼了。”
现实的残酷在于,项目不能停止,巨大的投入和国家的期望不允许他们按下暂停键。但如何继续,成了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难题。
“收缩战线,聚焦核心。”方稷沉吟片刻,做出了决断,“土壤本底调查、适应性品种筛选、还有生态防控技术的本地化验证,这三项是根基,必须做,而且要在绝对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其他拓展性的、需要大量野外作业的研究,暂时放缓。”
赵老表示同意:“对。先把根扎稳。尤其是人员的培训要跟上。我们最终还是要依靠本地力量。政府的招聘通知发出去有一阵子了,听说初步筛选已经完成,这两天就会送人过来面试?”
提到人员招聘,两人的表情都略显复杂。他们早已从各种渠道得知,这次的应聘者名单里,掺杂了不少当地有头有脸人物的“关系户”。这在任何地方都难以避免,但在当前这种敏感而专业要求极高的环境下,尤其让人头疼。
“关系户就关系户吧,”方稷叹了口气,带着几分无奈,“水至清则无鱼。只要基本条件达标,人还算灵光,肯学,我们就收。现在是搭建框架的阶段,需要人手。政治上的平衡,有时候也是必要的成本。”
赵老哼了一声,显然对这种风气不太感冒,但也知道这是现实:“但愿里面真有几个正常人,别全是来混日子、拿工资的绣花枕头。咱们的培训,可得动真格的,不合格的,到时候该筛掉还得筛掉,不能含糊,在可用的情况下可以网开一面,但是如果用不了,咱们这里可不能有冗余。”
面试的日子很快到来。基地一间简陋的会议室被临时布置成面试点。方稷、赵老、李振邦,以及项目人力资源负责人孙姐组成了面试小组。
前来面试的年轻人确实五花八门。有些明显紧张局促,英语磕磕巴巴,问及农业知识一问三不知,显然是硬塞进来凑数的。方稷和赵老对这类人选,问几个专业问题后,便礼貌地请他们回去等通知(结果自然是不通过)。
但也有一部分人,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一个叫塔里库的瘦高年轻人,皮肤黝黑,手指粗糙,明显是常干农活的样子。他虽然也很紧张,但当赵老拿起一把当地常见的土壤问他质地和肥力估计时,他能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结合手势,说出个八九不离十,甚至还能提到他家那块地类似土壤的问题。
“你为什么想来这里工作?”方稷问。
塔里库眼神真诚:“我父亲说,中国人会种地,能种出好多粮食。我想学,学好了,让我家的地也能多打粮,让弟弟妹妹能吃饱饭。”他的动机朴素而直接。
还有一个叫阿玛尼的女孩,是少数来应聘的女性之一。她戴着眼镜,文文静静,英语却出乎意料地流利。
“我毕业于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农学院,”她自我介绍时带着一丝知识分子的骄傲,“但我发现学校里学的很多知识,和地里的实际情况差很远。我看到你们的招聘启事,上面写的‘生态农业’、‘技术本地化’,我很感兴趣。我想看到知识真的能改变土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