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442集:知府站队

第442集:知府站队(1/2)

目录

票号风云

平遥古城的晨光总是来得迟些,卯时过半,南大街的青石板路还沾着夜露的湿意。李老三撩开“汇通钱庄”的黑漆木门,檐角铜铃轻响,惊飞了门楣上栖息的麻雀。他怀里揣着五千两银票,粗布短褂下的胸膛绷得发紧,每走一步,银票与内衬摩擦的窸窣声都像在敲打着心尖。

穿过熙攘的早市,豆腐摊蒸腾的热气、杂粮铺飘来的麦香渐渐远去,知府衙门朱红色的大门越来越近。守门的衙役见他是汇通钱庄的掌柜,虽没刻意刁难,眼神里却带着几分审视——这些日子平遥商界风声紧,谁都知道汇通与赵奎的“裕丰票号”斗得厉害,李老三这时候来衙门,多半没好事。

“劳烦通禀周大人,汇通钱庄李老三求见,有要事相商。”李老三递上一块成色温润的玉佩,那是去年周大人母亲过寿时,他以“贺礼”名义送来的,此刻正好派上用场。衙役掂了掂玉佩,嘴角撇了撇,转身进了内院。没等多久,便传出“请李掌柜进见”的声音。

周大人的书房陈设简单,墙上挂着一幅《平遥古城图》,案几上堆着厚厚一摞公文,茶盏里的碧螺春还冒着热气。李老三刚进门,就见周大人放下手中的毛笔,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李掌柜今日登门,可是为了赵奎强占你们钱庄分号的事?”

这话让李老三心头一凛——周大人消息倒是灵通。他也不绕弯子,从怀里掏出一叠银票,轻轻放在案几上。银票是汇通自家印发的,每张面额五百两,十张叠在一起,厚厚一沓,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纸质光泽。“周大人明鉴,”李老三声音压得低,“赵奎仗着有军机处王文韶大人撑腰,不仅强占了我们在城西的分号,还逼着平遥商户都去裕丰存银。再这么下去,汇通怕是撑不过这个月了。”

周大人的目光落在银票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盏边缘。青瓷茶盏的冰裂纹在指尖划过,他脸上却不见半分笑意,反而轻轻叹了口气:“李掌柜,不是本官不肯帮你。王文韶是军机处的人,掌管着西北军务粮草,连巡抚大人都要让他三分。我一个地方知府,手伸不了那么长,更不敢得罪他啊。”

这话在李老三意料之中。他早料到周大人会拿王文韶当挡箭牌,当下从袖中又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缓缓展开,推到周大人面前:“周大人,您先看看这个。”

那是一张泛黄的账册副本,上面用小楷密密麻麻记着去年秋收时的粮税账目。周大人起初漫不经心地扫了几眼,可越看,眉头皱得越紧。当看到“王文韶心腹张彪”的签名时,他的手指猛地顿住,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去年平遥遭遇旱灾,朝廷明明下了“免粮税半年”的旨意,可这账册上却记着“强征粮税三千石,折合白银两千两,解往京城王文韶府中”。

强征粮税是大罪,尤其还是在灾年违抗圣旨,一旦捅出去,别说他这个知府,就是巡抚都要被牵连。周大人捏着账册的手指微微发白,指尖因为用力而泛出青色,他抬头看向李老三,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这账册……你从哪里得来的?”

“城西分号的账房先生,去年曾在县衙帮过忙,偶然看到了这份底册,便偷偷抄了一份。”李老三语气平静,心里却在打鼓,“周大人,您要是肯帮汇通一把,这账册便永远不会现世。可若是您偏帮赵奎……”他故意顿了顿,“这东西说不定哪天就会送到巡抚大人手里,到时候,您怕是也脱不了干系。”

书房里静得可怕,只有窗外风吹过梧桐叶的沙沙声。周大人盯着账册看了许久,突然伸手将那叠银票推了回去,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五千两银子,本官不能收。”他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汇通要捐,就以‘赈灾’的名义捐给平遥百姓——去年旱灾,不少人家还饿着肚子,这笔钱正好能帮他们熬过冬天。”

李老三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周大人这是答应了。他悬着的心瞬间落了地,起身就要作揖道谢,却被周大人抬手拦住。“你先别急着谢,”周大人拿起账册,对折两次,塞进了袖中,“赵奎那边,我自有办法应付。不过你得记住,这事过后,汇通要好好经营,莫要再卷入这些是非里。平遥商界安稳,比什么都重要。”

“是是是,”李老三连连点头,脸上终于露出了笑意,“多谢周大人成全,汇通日后定当遵大人教诲,多为平遥百姓做些实事。”

离开知府衙门时,天已大亮。李老三刚走到街角,就看到两个衙役急匆匆地从衙门里跑出来,手里拿着周大人签发的公文,朝着城门方向奔去。他放慢脚步,隐约听到衙役的对话——“……传周大人令,城门守军严格盘查外来兵丁,无公文不得随意入城……”

原来周大人早已想好对策。赵奎昨日从太原调了二十多个兵丁来平遥,说是“护院”,实则是想威慑商户。如今城门严查,那些兵丁就算来了,也进不了城,赵奎没了帮手,自然不敢再肆无忌惮。

李老三心里一阵暖流涌过。他抬头望向平遥古城的天际线,晨光穿过云层,洒在错落有致的灰瓦上,给古城镀上了一层金边。他摸了摸怀里,虽然没了那五千两银票,心里却比揣着金山银山还要踏实——汇通的难关,总算过去了。

回到汇通钱庄时,二掌柜早已在门口等候。见他回来,二掌柜急忙迎上来:“掌柜的,怎么样?周大人肯帮忙吗?”

李老三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走进钱庄:“放心,周大人答应了。去准备一下,咱们今日就以‘赈灾’的名义,捐两千两银子给平遥县衙,再拿出五百两,在南大街设个粥棚,给穷苦百姓施粥。”

二掌柜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这既是遵了周大人的意思,也是在给汇通积德。他连忙应下,转身去安排。钱庄里的伙计们听说难关已过,都松了口气,原本压抑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算盘声、记账声再次响起,充满了生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