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285章 大国改革(四)

第285章 大国改革(四)(1/2)

目录

为鼓励平民入学,他推出“入学补贴制”:凡农家子弟入学,每月可领两斗米、一尺布,足够维持基本生活;学业优异者,毕业后直接进入国营工厂任技术员,薪资是普通工人的两倍。

此举虽遭官员和资本家非议,却得到了新兴工业阶层的支持,首年便有三万余名平民子弟入学,远超预期。

更深远的改革,藏在“技术引进与本土化”的细节里。明国的工业底子薄,基本上都是靠着当年朱昭熙还在大明的时候发展起来的,根本跟不上时代,单靠自身积和洪州共和国的技术支持,也难以追赶上其他国家。

一方面朱祁钧派遣留学生赴其他大国学习,要求“学技术更要学方法”;另一方面,允许虞国的技术专利在明国使用,但附加条件,必须与明国的工厂合作生产,且需培养至少五名明国工匠掌握核心技术,就算有些技术已经是其他国家比较落后的,那也能够补足明国底蕴。

这些改革,表面看与政治体制无关,实则在悄然改变明国的权力结构。工部的官员多出身平民或新兴工匠阶层,他们凭借技术与效率获得话语权,逐渐制衡着传统士绅和资本家。

技艺学堂的毕业生进入工厂、矿山,成为新的社会力量,对“劳心者治人”的旧观念产生冲击。

朱祁钧对此心知肚明,却不点破。毕竟他也清楚,国家要强大,得有人种地、有人打铁、有人读书。种好地、管好家,技术跟上时代,这国自然就稳了。这种“各司其职”的论调,既安抚了士族,又为新阶层的崛起留出空间。

他的改革,没有响亮的口号,没有激进的举措,却在封建制度的框架内,悄然注入了工业化的基因。

明国的钢铁产量,在改革推行的第三年便突破每年十万吨,虽仍不及虞国,却已是三年前的五倍;技艺学堂培养的技术员,开始进入军队、官府,参与武器改良与河道治理。

这个从废墟中重建的国家,正沿着一条独特的路径前行,它保留着宗室的尊荣,却用工业标准瓦解着世袭的特权;它维持着封建的外壳,却借教育普及孕育着新的生产力。

扬国的改革进程,自始至终带着一种与时代节奏微妙错位的从容。这种从容的根源,在于其权力结构的特殊性,国君朱瞻壕自大明联邦二十年起便常驻玄中城,担任联邦事务总理,主持联邦层面的协调工作,扬国本土政务已全权移交太子朱祁铸打理。

这种“国君在外、太子主内”的格局,使得扬国的制度调整既无法像越国那般由君主亲自主导、雷厉风行,也难以如宁国般借疆域扩张的契机倒逼变革,只能在既定框架内缓步推进。

朱祁铸的成长轨迹,与越国太子朱祁锂形成了鲜明对比。若说朱祁锂的历练是“在实践中破局”,朱祁铸的培养则是“在传统中扎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