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10章 武器公约

第310章 武器公约(2/2)

目录

消息公布后,民间的反应分化可谓是相当明显。支持派认为\"至少划定了红线,避免这些武器在内战中使用\",反对派则批评\"这一纸公约简直形同虚设,根本无法阻止这些武器的扩散\"。

越国的\"和平促进会\"宣布将继续请愿,直到\"完全销毁\"为止;宁国的码头工人则暂时取消了抵制计划,认为\"有进展总比毫无约束强\"。

联邦各国的议会在批准公约时附加了各自的解释条款。越国议会强调\"保留未来修订公约的权利,可以根据形势增加销毁条款\"。

明国则在批准文件中注明\"若虞国违反承诺,将联合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反制措施\";洪州共和国则要求\"每三年对公约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条款\"。

虞国在公约签署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措施。朱昭熙在虞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公开承诺\"虞国的生化武器仅用于应对外部威胁,如非联邦成员的大规模袭击、未开化土着的持续敌意等,绝不会用于联邦内部争端\"。

她同时宣布,将在坤泽城建立\"生化防护研究中心\",向联邦各国分享基础防护技术,包括防毒面具改良、水源净化方法等,但是关键的材料技术和其他核心技术,虞国则只提供成品,而不会提供设计理论和材料配比。

这些举措算是暂时平息了大明联邦的舆论风波。各国的民间请愿活动逐渐降温,转为\"监督公约执行\"的常态化行动。玄中城的议事大厅外,仍有少量民众举着标语,但规模已不及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但深层的不信任并没有消除,现在在武器方面,虞国可谓是一家独大,之前六大国相互制约的平衡被打破,其他五大强国怎么可能会甘心呢。

明国开始秘密加强军队的生化防护训练,要求每个步兵连配备至少十套重型防护服;越国在南部山区修建了可容纳十万人的地下避难所,储存大量药物与净化设备;宁国的海军则在巡洋舰上加装了毒气检测系统,可实时监测海域内的生化物质浓度。

朱昭熙对此心知肚明。她在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公约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安全仍需靠实力维持。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提升这些武器的威慑力,同时加快常规武器的升级,让各国明白,即便不用生化武器,虞国的国防力量也足以自保。\"

她下令加大对生物研究所的投入,重点研发\"更精准、更可控\"的生化武器,减少对无辜目标的波及;同时要求科研单位加快内燃机的研发,海军推进铁甲舰的建造,确保常规军力不落后于其他强国。

《玄中城公约》的签署,标志着联邦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首次约束尝试,却也埋下了新的隐患。各国在表面遵守公约的同时,都在暗中加强自身的防护与威慑能力,一场没有硝烟的军备竞赛,在平静的表象下悄然展开。

他们不知道的是,虞国在研究生物化学武器只是权宜之计,常规武器也只是权宜之计,她的有生之年很有可能见不到那些传说中的武器,但是那些研究也早已开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