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对蜀议策(1/2)
马超和费祎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菜市口的血迹早已被清水冲刷干净,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但那股肃杀之气和西凉名将宁折不弯的传说,却悄然在汴京的街巷间流传。
几日后的一个清晨,阳光刚刚洒在勤政殿的琉璃瓦上,几位北汉的核心重臣便应昭武帝吴权的秘密传召,陆续抵达了殿旁的一间暖阁。这里比正殿规模小了许多,陈设却更为精致,通常是皇帝与最亲近的臣子商议机密要事之所。
大将军徐晃到得最早,他甲胄未卸,显然是刚从军营赶来,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股压抑不住的锐气。紧接着,丞相首辅邴原和亚相盖勋也前后脚到了,两人皆是文官袍服,神色凝重,彼此对视一眼,微微颔首,似乎已对今日议题有所预料。
稍后,副军师郭嘉翩然而至,他一身青衫,手摇羽扇(若当时有此习惯),意态闲适,仿佛不是来参加一场决定国策的会议,而是来赴一场诗会。他笑着与先到的几人打了招呼,目光却敏锐地扫过每个人的表情。
最后赶到的是首席军师沮授,他步履沉稳,脸上看不出什么情绪,只是默默地向吴权行礼后,便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眼观鼻,鼻观心,仿佛老僧入定。
众人按次序坐定,却发现陛下似乎还在等待着谁。暖阁内一时有些安静,只听得见徐晃腰间佩剑轻碰甲叶的细微声响和窗外隐约的鸟鸣。
正当邴原和盖勋面露疑惑,想低声交流几句时,暖阁的门再次被推开。内侍引着一个人走了进来。来人很年轻,官职似乎也不高,穿着建议郎的官服,面容清瘦,眼神沉静,举止间带着一种与他年龄不太相符的沉稳,甚至可以说是深沉。
“司马懿?”徐晃浓眉微蹙,几乎是下意识地低语了一句,声音里带着毫不掩饰的疑问。一个区区建议郎,为何能参与如此规格的会议?他甚至下意识地看了看门口,怀疑是否还有更重要的人物随后就到。
邴原和盖勋也交换了一个不解的眼神。郭嘉摇扇的手微微一顿,狭长的眼睛眯了起来,仔细地打量着这个不期而至的年轻人,嘴角勾起一丝难以捉摸的弧度。
沮授终于抬起了眼皮,目光在司马懿身上停留了片刻,若有所思,随即又恢复了之前的沉默状态。
司马懿仿佛完全没有感受到这些重量级人物投来的、含义各异的目光。他极其恭谨地向前几步,来到御前,躬身行礼,声音平稳:“微臣司马懿,奉诏觐见。”
吴权坐在御案后,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却只是淡淡一笑,抬手道:“免礼。赐坐。今日是小范围议事,不必拘泥常礼。司马爱卿,你且坐在末位聆听。”
“谢陛下。”司马懿再次躬身,然后安静地走到最末尾的那个座位坐下,姿态谦卑,仿佛自己真的只是来旁听的。
吴权这才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全场,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今日召诸位爱卿来,只议一事:下一步,我北汉是否应继续对蜀用兵?”
话题直接抛出,暖阁内的气氛顿时为之一变。
吴权话音刚落,大将军徐晃便霍然起身,他身材魁梧,这一站起仿佛一座铁塔,声音洪亮,带着金铁之音:“陛下!此有何疑?必当用兵!那马超虽死,但其悍然进犯我凉州,践我疆土,杀我将士,此仇岂能不报?蜀国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十倍百倍地偿还!我北汉儿郎的血不能白流!”
他情绪激动,拳头握得咯咯作响:“如今三军将士同仇敌忾,枕戈待旦,只等陛下一声令下,便可西出散关,再攻汉中!一雪前耻!臣愿亲为前锋,不破成都,誓不还朝!”徐晃的请战声中充满了武人的直率与被挑衅后的愤怒,他坚信只有用敌人的鲜血才能洗刷耻辱,才能告慰阵亡将士的在天之灵。
郭嘉轻轻合上羽扇,用扇骨轻敲掌心,接口道:“大将军所言极是。陛下,嘉亦主战。”他的声音不像徐晃那般激昂,却带着一种冷静的自信,“日前张辽、张燕、白善三位将军撤兵,看似失利,实则我军主力未损,筋骨犹在。诸葛亮虽智,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蜀国国力远逊于我,此乃硬伤。其所恃者,无非汉中地利与诸葛亮之诡计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