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 第474集:《金融科技的伦理治理规则》

第474集:《金融科技的伦理治理规则》(1/2)

目录

暮色将滨海市的天际线染成靛蓝时,林悦攥着发烫的平板电脑冲进了陈砚的办公室。玻璃幕墙外,“智融科技”的巨型LEd屏还在循环播放着“AI赋能普惠金融”的广告,可屏幕光映在她脸上,却只剩焦灼。

“陈博,你看这份用户反馈!”她将平板按在办公桌上,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投诉记录,“西城区的张阿姨,和她儿子同岗位、同收入,申请同额度消费贷,系统给她的利率比儿子高1.2个百分点;还有高新区那几位少数民族创业者,明明企业流水达标,却全被算法判定为‘高风险’拒贷——这已经不是个案了!”

陈砚推了推金边眼镜,指尖在触控笔上轻轻敲击。作为市金融科技伦理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员,他见过太多技术狂奔背后的伦理漏洞,但智融科技的案例仍让他心头一沉。屏幕上跳出的信贷评估模型参数表,密密麻麻的代码像一团乱麻,唯独“用户画像权重”栏里,“性别”“民族”的隐性系数被标成了浅灰色——这是典型的“算法黑箱”操作,把歧视藏在数据褶皱里,表面却标榜“纯客观数据决策”。

“查一下他们的数据来源。”陈砚的声音很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林悦立刻调出后台报告,指尖都在发颤:“找到了!他们2022年之前的训练样本,78%来自男性用户,少数民族样本占比还不到3%,而且……而且很多用户的社保、征信数据,是和第三方数据公司合作时‘打包’买的,根本没签单独授权书!”

陈砚的眉头拧成了疙瘩。金融科技的核心是“信任”,可智融科技既违背了公平原则,又触碰了数据隐私的红线——这不是技术失误,是对伦理规则的漠视。他刚要开口,办公室的座机突然响了,是央行滨海分行的来电,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急意:“陈博,智融的事我们已经收到通报,明天上午九点,行业伦理治理座谈会,麻烦你作为专家列席。”

同一时间,智融科技的顶层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得像个蒸笼。创始人李哲坐在主位上,面前的咖啡凉透了,股价走势图却还在屏幕上“自由落体”——自上周《滨海晚报》曝光“算法歧视”事件后,公司市值三天蒸发了四十亿,投资者的质询邮件塞满了他的邮箱,董事会更是连夜从国外召回了独立董事。

“李总,不是我们逼你,”戴着金丝眼镜的独立董事敲了敲桌面,语气冰冷,“当初你拍着胸脯说‘算法绝对公平’,现在呢?客户投诉量环比涨了三百倍,监管部门已经发了问询函,再不想办法,我们就要被列入行业失信名单了!”

旁边的技术总监张磊攥着拳头,额头上全是汗:“我们不是没整改!这几天技术部熬了三个通宵,把‘性别’‘民族’的参数全清了,可新模型一上线,坏账率立刻涨了1.5个百分点——投资人那边又不答应了,说我们‘为了公平牺牲利润’!”

李哲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他创业五年,从一个车库里的小团队做到行业独角兽,靠的就是“效率至上”——可现在他才明白,金融科技不是只看速度的短跑,而是要平衡公平与效率的马拉松。当初为了抢占市场,他默许了技术部“简化”数据授权流程,也没在意样本数据的均衡性,总觉得“先跑起来再说”,可如今,伦理的欠账终于到了要还的时候。

“明天央行的座谈会,我去。”李哲突然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张磊,你把这三年的算法迭代记录、数据来源明细全整理出来,不要有任何隐瞒。还有,联系第三方伦理审计机构,下周一开始,全面审计我们的所有模型——就算短期利润受影响,也要把伦理的口子堵上。”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独立董事看着李哲眼底的红血丝,语气缓和了些:“你能想通就好。现在行业缺的不是技术,是规矩。这次要是能拿出像样的整改方案,或许还能争取监管的谅解。”

第二天清晨,滨海市金融中心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央行的领导坐在主位,左手边是各家金融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右手边是伦理专家和消费者代表。李哲走进来的时候,不少人都朝他看过来,有好奇,有质疑,也有几分同行业的复杂——毕竟,智融的问题,不是一家公司的问题,是整个行业野蛮生长的缩影。

座谈会刚开始,消费者代表就率先发难。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举着话筒,声音有些激动:“我去年在智融贷了十万块养老钱,后来才知道,我邻居和我同年龄、同存款,利率却比我低0.8个点!他们说‘算法算出来的’,可算法凭什么欺负我们老年人?”

老人的话让会议室里一阵骚动。陈砚接过话筒,调出了提前准备好的报告:“这位阿姨的疑问,其实指向了金融科技伦理的核心问题——算法透明性。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行业内85%的信贷模型存在‘黑箱’现象,用户不知道自己的申请被如何评估,也没有申诉渠道。而智融的案例更特殊,他们不仅透明性不足,还存在数据偏差——用不均衡的样本训练模型,就像用残缺的尺子量身高,结果必然不公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