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谁先开口的那阵风(2/2)
消息不胫而走。
次日起,城中陆续有人前来。
有人写下“我怕”,有人写下“我丑”,更有人写下“我不配”。
女孩无悲无喜,将每一张写满羞耻与恐惧的纸,都折成小船,放入井中。
井水一日比一日丰盈,载着满井的纸船,在月光下轻轻摇曳。
她知道,有些水,必须从最干涸的绝望里,自己涌出来。
这股无声的浪潮,也拍打到了岳山的耳中。
他听闻,有个青年因在族会上讲述父亲酗酒家暴的往事,被视为大逆不道,要被逐出宗族。
岳山怒火中烧,却并非前去主持公道。
他来到那座宗族的祠堂前,不发一言,只是扎下最标准的马步。
三日三夜,纹丝不动。
每日清晨,他都会用尽全力,高声嘶吼出自己幼年时被师父严惩时的恐惧、怨恨与不解。
声音之凄厉,仿佛要撕裂这庄严肃穆的祠堂。
族老们被激怒了,冲出来怒斥他疯癫无状。
岳山双目赤红,声如洪钟:“你们怕的不是他讲出来,是怕自己也想讲!”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第七日,当岳山再次嘶吼时,人群中,一个白发苍苍的族老,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他老泪纵横,用蚊蚋般的声音接了一句:“我爹……也打过我……”
一言既出,满场死寂。
岳山缓缓收势,站直身体,看也不看众人,拂袖而去。
他知道,武道的终点,不是让人永远站得笔直,而是让人有勇气,在需要的时候,敢于跪下。
玄音也察觉到了这股暗流。
自“无言祭”后,许多村庄兴起了“静听会”,本是好事,却渐渐流于形式。
听者们开始记录、评分,甚至将听来的故事四处传播,当作谈资。
倾听,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审判,让讲述者更加不敢开口。
她独行百里,寻至一处与世隔绝的深山小寨。
她没有进村,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无字的木牌。
每日黄昏,她便来到木牌前,伸出食指,在上面轻轻叩击三下。
不言不语,不增不减。
第七日,一个身影悄悄从寨子里走出。
那是个哑女,她走到木牌前,学着玄音的样子,伸出手指,在木牌上,用一种独特的节奏,反复轻敲。
那敲击,时而急促,时而轻缓,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玄音闭上双眼,静静地听着那无声的语言。
许久,她轻声开口,复述着她“听”到的故事:“你说,你娘临走前,紧紧攥着你的手,张了张嘴,她想说的是……‘别恨他’。”
哑女骤然瞪大了双眼,积攒了多年的泪水瞬间决堤,她跪倒在地,向着玄音,也向着那块无字的木牌,无声叩首。
玄音将她扶起,只说了一句:“听见,就够了。”她明白,真正的倾听,从不留下痕迹。
那一夜,林尘做了一个很长的梦。
他梦见无数人影站在悬崖边,每个人都张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就在这时,他看见那个在边城摆下矮桌的小女孩,牵着一个盲眼的孩童,走到了崖顶。
女孩没有说话,只是拿起一支无名的短笛,吹了起来。
笛声不成曲调,断断续续,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沉默的锁。
悬崖边,有一个人开始说话,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他们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如一场滂沱大雨,落入深不见底的渊。
林尘猛然惊醒。
窗外,夜风正劲。
他心有所感,快步走到后院。
只见那棵被“眼泪”浇灌过的老梅树,竟在寒夜里,开了一枝孤傲的早花。
他心中一动,返回祠堂,将那本《守望录·新编》取来,小心翼翼地置于梅花之下。
月光如水,书页竟无风自翻,哗哗作响,最终停在了一页空白之上。
就在林尘的注视下,那空白的纸页上,一行极淡的字迹,伴着梅花的清香,缓缓浮现:“不是谁该讲,而是谁先敢不讲完。”
风止,花落。那行字迹也随之隐去。书页“啪”的一声,自行合拢。
林尘伸手,轻轻抚摸着冰凉的封面。
他知道,下一章,不再需要他们来翻动书页了。
他的目光越过寂静的书院,越过那棵老梅,投向山下那片沉睡的村落。
夜色深沉,他却仿佛能听见,风中传来了一丝微弱而崭新的,属于黎明的心跳。
一个新的故事,正在那里悄然萌芽,它无需笔墨,也无需祠堂,它的根,就扎在泥土和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