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没钱了!(1/2)
对于招募来的三位人才,刘禅自然要物尽其用。
李淳风被授于“格物院算学博士”衔。
刘禅明确要求他暂时放下玄奥的推演卜算,首要任务是结合《九章算术》等典籍,为蒙学、预科两部编纂一套深入浅出的算学基础教材,并制定教学方案。
李淳风虽更醉心天道,但也知此事关乎国本,且刘禅对其“以算学窥实理”的思路颇为赞赏,便欣然领命。
不久后,他因计算精妙、思路清奇,竟被诸葛亮注意,时常被请去参详新历法编纂及军中粮秣、工程计算等难题,成了连接格物院与丞相府的一条特殊纽带。
刘禅乐见其成,这既是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提升了格物院在顶层决策者心中的分量。
样式雷则被授予格物院工造博士”衔,刘禅命其总督学宫营造事。
刘禅将岘山下划拨的土地图纸交给他,明确要求:“学宫营造,不必追求奢华,但求坚固、实用、敞亮,符合讲学、住宿、实验之需。
尤其要注重排水、防火、采光。
雷先生可尽展所长,将工程营造之妙理,寓于这一砖一瓦之中。
此学宫,便是你最好的教案和示范。”
样式雷听闻自己负责如此重要的工程,既感责任重大,又觉遇到了知音,满腔技艺有了正当挥洒之地,感激涕零,立刻投入工作。
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一整套高效的工程管理方法和一批熟练的工匠班子,学宫建设得以高速推进。
(注:样式雷原名不可考,但是他是督建圆明园、颐和园的大匠!)
贾思勰被授“格物院农政博士”衔。
刘禅对其坦诚相告:“先生乃农事瑰宝,然南北地气迥异,强用北法于南,或如刻舟求剑。
请先生先赴武汉,彼处我设立的田亩,亦有几位精于南方稻作、桑蚕的老师傅。
请先生与他们一同切磋研究,尤其要精细琢磨那辽东白菽在荆襄、益州等地如何种植、如何利用。
望先生能结合南北经验,为格物院编纂一部切实可行的《农政基础》与《南方农事要略》。
待学宫农科建成,再请先生回来主持。”
贾思勰本担心自己南方经验不足误事,见刘禅安排得如此周到务实,大为折服,即刻带着刘禅的手令和几名助手南下武汉,与当地老农钻到了一起,整日泡在田间地头。
如此一来,最为头疼的数、匠、农三科教材和博士都已齐备,
剩下的,则需要庞德公出力了。
有了老师,则学生也不可少。
只不过虽,然四州遴荐寒门子弟的公文已发往各郡县。
然而,初期反馈并不热烈。
许多地方豪强把持的郡县对此阳奉阴违,或推举些歪瓜裂枣敷衍了事,或干脆隐匿不报。
寒门百姓则多持观望怀疑态度:这“格物院”闻所未闻,进去学那些“杂学”真能做官?
会不会是骗人去服苦役?
更何况,半大的小子已是家中劳力,读书数年,家中便缺了帮手,这代价是否值得?
刘禅早预料到此情况。
他一面下令让监察系统暗中查访各地执行情况,对敷衍塞责者记录在案;
另一面,则打出组合拳:
他先将与庞德公、法正等人初步拟定的《格物院章程》与《毕业生铨选试用条例》广为张贴宣讲,明确毕业待遇与前途,尤其强调“与孝廉茂才并行”的地位,以及初期“享俸禄”的实在好处。
随后又让少英营中出身寒微、如今已崭露头角的青年军官、吏员回家乡现身说法,讲述在世子麾下凭能力晋升的经历。
并且宣布格物院学子不仅免学费,还由王府供给食宿、四季衣物、基本笔墨纸砚,甚至对成绩优异者发放“助学赏钱”,尽可能减少寒门家庭的负担。
最后,则派出以庞德公弟子、少英营成员为核心的“采风使”,分赴四州,特别是偏远地区,
主动寻访聪颖好学的寒门少年,核实后可直接带来襄阳。
终于,在多方努力下,第一批三百余名年龄在八岁至十四岁不等的少年,带着家人的期盼与自身的迷茫,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襄阳。
他们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但眼神中大多闪烁着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学子到了,并非直接入学。
刘禅与庞德公设置了严格的入学考核,并非考经学文章,而是分为三部分:
品行观察:通过小组活动、日常相处,由专人观察其性情、品德、协作能力。有偷奸耍滑、性情暴戾者,一概不收。
智力测试:包含基础逻辑、记忆力、观察力、简单计算能力的测试,用以判断其悟性。
兴趣与动手能力探查:设置一些简单的工具、材料、算筹、农作物样本等,观察少年们自发对何物感兴趣,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经过这番筛选,约有两百八十人合格,得以注册入学。而此时,学宫尚未完工,只能暂且安置在少英营的营地中。
为了让这些学生尽快开始学习,
在样式雷的全力督造下,岘山下的格物院总堂亦“襄阳格物大学堂”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
样式雷果然大才,他巧妙利用地形,建筑群错落有致,采光极佳。
讲堂、斋舍、饭堂、藏书楼、工匠实习场、农事试验田(一应俱全。
材料选用坚固耐用的青砖灰瓦,不见奢华,却处处透着实干与严谨。
排水系统隐蔽而高效,防火设施也做了周密安排。
整个学宫气象恢宏而质朴,隐隐透着一股与传统书院不同的气息——这里不是为了吟风弄月、清谈玄理,而是为了钻研实学、锻造干才。
刘备与诸葛亮等人巡视过一次,对工程进度与质量赞不绝口。
刘备更感叹:“阿斗识人之明,用人之胆,确有过人之处。此匠人,有大才!”
地方有了,人有了,教材也有了,这下总能开始教学了吧?
可惜,还是不行。
学宫初成,学子已至,教材大纲初定,一切似乎步入正轨。
然而,刘禅很快就体会到了何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三百多张嘴,每日消耗的粮食、菜蔬、肉食(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更别提还有教习们的俸禄、日常用具的采买、校舍的维护、以及预留的“助学赏钱”。
贾似道虽精于算计,也只能在有限的预算内腾挪,很快便愁容满面地来找刘禅。
“世子,府库拨付的首批钱粮,照这个速度,最多再支撑两月。”
贾似道将账册摊开,指着上面的数字,
“这还未计算后续添置教具、实验物料、以及庞公正在延请的更多经学教习的聘金。若不能开源,只怕……”
刘禅看着账册,眉头紧锁。
他深知父亲刘备的难处,北伐军费才是无底洞,不可能再额外拨付太多给格物院。
白糖与雪盐之利虽巨,但摊子铺得太大,各处都在伸手。
“贾先生,你素有急智,于生财之道可有良策?”
刘禅将希望寄托在这位“理财专家”身上。
贾似道沉吟片刻,眼中闪过精明之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