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被人欺负的可怜炮灰六十六(1/1)
九月的风带着山野间熟透的野栗子香,悄悄溜进书屋。林溪正蹲在“自然角”给新栽的雏菊浇水,就听见院外传来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是县城中学的学生们,比约定的时间早了半个月。戴眼镜的男生推着车,车筐里塞满了用塑料袋仔细裹好的笔记本,“林老师,我们暑假整理了好多故事,有城里的地铁怎么跑,还有科技馆里会动的恐龙模型,想讲给孩子们听。”
话音刚落,毛豆就从屋里跑出来,手里举着个木头做的小火车头,车身上还涂着明黄色的漆。“哥哥!你看我爸爸帮我做的!”他把小火车递过去,男生眼睛一亮,立刻从帆布包里掏出自己画的《海底列车》绘本,“咱们今天可以把小火车和海底的故事结合起来,就说小火车开进了海里,遇到了发光的小鱼!”两个孩子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苏晓站在门口笑着摇头:“这俩孩子,每次见面都有新点子。”
赵爷爷这天也起得早,天刚亮就去后山捡了一筐野生山楂,用清水洗干净放在竹篮里,摆在书屋门口的石桌上。“刚熟的山楂,酸中带甜,孩子们读书累了就来拿。”他擦了擦额角的汗,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纸,“我找老伙计抄了份山楂糕的方子,想着下周教孩子们做,做好了能分给城里来的小伙伴。”林溪接过方子,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却满是暖意,她小心地把方子贴在厨房的墙上,旁边还留着上次陈艺画的山楂插画。
没过几天,陈艺也来了,这次她不仅带了新的速写本,还扛着一卷画布。“我想在书屋的墙上画一幅大画,把这里的四季都画进去。”她指着东墙,“春天画漫山的映山红和刚发芽的向日葵,夏天画孩子们在院子里放纸船,秋天画满树的野栗子和晒谷场上的稻草人,冬天就画飘着雪的屋檐和屋里暖烘烘的炉火。”孩子们听说要画画,都围了过来,丫丫举着自己的画本:“陈艺姐姐,我能帮你涂颜色吗?我会画斑鸠,还要把‘友谊花田’的向日葵画得大大的!”
十月初,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突然来访,还带来了一个红色的证书。“我们听说了山里书屋的故事,特意申请了‘乡村文化示范点’的称号,以后会给你们提供更多文化资源,还能帮你们组织书画展和故事大赛。”工作人员笑着把证书递给林溪,“下个月有个全县的儿童故事节,要是孩子们愿意,我们可以帮你们报名,让更多人听到山里的故事。”
孩子们一听要去县城比赛,都兴奋得跳了起来。毛豆攥着自己的小火车,小声说:“我想讲爸爸做木匠的故事,还有‘友谊花田’的向日葵怎么长大的。”丫丫也举着小手:“我要讲赵爷爷保存作文本的事,还有王秀兰奶奶的向日葵田!”苏晓和林溪帮孩子们梳理故事脉络,赵爷爷则每天晚上都来书屋,给孩子们讲自己年轻时在山里的经历,帮他们丰富故事细节。
比赛那天,县城中学的学生们特意赶来为孩子们加油,还帮毛豆拿着小火车道具。轮到毛豆上场时,他起初有些紧张,手紧紧攥着衣角,可看到台下林溪和赵爷爷鼓励的眼神,慢慢放松下来。“我爸爸是个木匠,他在城里打工,每年过年回来都会给我做木头玩具。去年春天,我和城里的哥哥们一起在书屋种了向日葵,现在它们已经结籽了,我们把种子送给了好多人……”毛豆的声音不大,却格外真诚,台下的评委们都听得入了神,还有人悄悄擦了擦眼角。
最终,毛豆的故事得了二等奖,丫丫的故事也获得了优秀奖。领奖的时候,毛豆抱着奖状,突然对评委说:“我想把这个奖状送给书屋,还有赵爷爷和林老师,没有他们,我就不会讲这么好的故事。”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林溪看着台上的孩子们,忽然觉得眼眶发热——这些曾经怯生生的山里孩子,如今已经能站在更大的舞台上,自信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十一月的山里开始降温,林溪给书屋的窗户贴上了透明的塑料膜,苏晓则带着孩子们用彩纸剪了窗花,贴在窗户上——有小兔子、小松鼠,还有咧嘴笑的向日葵。赵爷爷从家里搬来一台旧的取暖器,虽然有些老旧,却能让屋里变得暖烘烘的。“以前冬天上课,教室里没有取暖器,我就带着学生们在院子里跑步取暖,现在条件好了,可不能让孩子们冻着。”他一边调试取暖器,一边给孩子们讲过去的事。
月底的时候,王秀兰奶奶又来了,还带来了一床新做的棉被。“天凉了,给书屋添床被子,要是有孩子中午在这儿睡觉,也能盖着暖和。”奶奶摸着窗户上的窗花,“丫丫画的斑鸠真像,上次我来的时候,还看见它在‘自然角’的花架上搭了窝呢。”正说着,丫丫跑过来,手里拿着个小布包:“奶奶,这是我用彩线缝的向日葵挂件,送给您,就像您种的向日葵一样好看。”奶奶接过挂件,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小心翼翼地把挂件挂在自己的衣角上。
十二月初,第一场雪悄然而至,山里银装素裹,书屋的屋檐下挂起了长长的冰棱。陈艺的墙画也终于完成了,整面墙色彩明亮,就像把山里的四季都装进了画里。孩子们趴在墙边,指着画里的场景叽叽喳喳:“你看,这是毛豆在种向日葵!”“这个是丫丫在追斑鸠!”“赵爷爷在这里讲故事呢!”陈艺站在一旁,手里拿着画笔,轻轻在画的角落添了一只展翅的斑鸠:“等明年春天,这只斑鸠就会带着更多的故事回来。”
圣诞节那天,城里“手拉手”的小伙伴们寄来了包裹,里面装满了孩子们亲手做的贺卡和小礼物。有的贺卡上画着城里的圣诞树,有的画着山里的雪景,还有的写着:“明年春天,我们还要去书屋种向日葵!”林溪把贺卡一一贴在“记忆馆”的墙上,和之前的作文本、相册放在一起,组成了一面满满的“故事墙”。
除夕夜,书屋格外热闹。赵爷爷带来了自己做的腊肉和香肠,苏晓做了一大锅饺子,林溪则煮了热腾腾的八宝粥。孩子们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饺子,一边听赵爷爷讲过年的习俗。“以前过年,孩子们都会提着灯笼去串门,现在咱们在书屋也能热闹热闹。”赵爷爷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几个小红包,分给孩子们,“这是压岁钱,祝你们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多读书,多讲故事。”
大年初一的早上,雪停了,阳光透过窗户照进书屋,洒在“故事墙”上。林溪刚打开门,就看见院外站着几个熟悉的身影——是李萌和“山涧书声”志愿者小队的同学们,他们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脸上带着笑容。“林老师,新年快乐!我们特意来给大家拜年,还带了些书和文具。”李萌说着,从包里掏出一台相机,“我们想给孩子们拍些照片,做成相册,记录下书屋的点点滴滴。”
接下来的几天,志愿者们陪着孩子们在山里玩耍,帮他们拍照片,还教他们唱新的儿歌。有个志愿者会弹古筝,每天下午都会在书屋弹起悠扬的曲子,孩子们坐在一旁,有的看书,有的画画,有的跟着曲子轻轻哼唱,整个书屋都充满了温馨的氛围。
二月底,春天的脚步悄悄临近,山里的积雪开始融化,小草冒出了嫩绿的芽。林溪和苏晓带着孩子们去后山挖野菜,赵爷爷则教他们辨认不同的植物。“这个是荠菜,可以包饺子;这个是蒲公英,晒干了能泡茶。”赵爷爷一边说,一边指着路边的植物,“以前没有这么多零食,孩子们就挖野菜吃,现在日子好了,也得让他们知道这些植物的用处。”
三月初,县图书馆的“流动图书站”按时更新了书籍,这次带来了很多关于春天的绘本和科普书。毛豆借了一本《种子的旅行》,每天都抱着书在“自然角”观察,还把书里的知识讲给其他孩子听:“你们知道吗?蒲公英的种子会跟着风飞,苍耳的种子会粘在动物的身上,咱们的向日葵种子,是我们自己收集起来的!”
四月中旬,陈艺带着印好的新绘本来到书屋,这次的绘本名叫《山里的四季》,里面不仅有她画的墙画场景,还有孩子们的照片和手写的小故事。“我想把这本绘本送给每一个来书屋的人,让更多人了解山里的生活,了解这里的故事。”陈艺说着,翻开绘本的最后一页,上面写着一行字:“山涧书声不断,四季故事长流,愿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
五月初,“友谊花田”的向日葵种子开始发芽,孩子们每天都会去浇水、松土,盼着它们快点长大。戴眼镜的男生又来了,这次他带来了一个新的潜望镜,比上次的更精致:“这次的潜望镜能看到更远的地方,等向日葵长高了,我们可以用它看花田的全貌!”毛豆兴奋地拿着潜望镜,在院子里跑来跑去,一会儿看“自然角”的雏菊,一会儿看远处的山坡,嘴里还不停喊着:“我看到啦!我看到山坡上的映山红了!”
五月中旬,县里的儿童故事节又要举办了,这次孩子们都主动报名参加。他们不仅准备了自己的故事,还排练了一个小话剧,讲的是书屋的由来和大家在这里的生活。演出那天,台下坐满了观众,有城里的家长,有山里的村民,还有特意赶来的捐赠者。当孩子们穿着自制的道具服,声情并茂地表演时,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很多人都被这个温暖的故事打动了。
演出结束后,有个城里的家长找到林溪,递过来一个信封:“我听了孩子们的故事,特别感动,这是一点心意,希望能帮书屋添置些东西。”林溪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里满是感激。她知道,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善良的人关心和支持,山里的小书屋才能一直温暖下去。
六月初,向日葵长得比孩子们还高,“友谊花田”一片金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林溪和苏晓带着孩子们,又开始收集向日葵种子,这次他们准备把种子寄给更多的人——有远在北京的李萌,有在县城的评委,还有曾经来书屋参观的游客。“让更多人种下向日葵,让更多人知道山里的小书屋。”丫丫一边装种子,一边说,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
七月初,城里的“手拉手”小伙伴们再次来到书屋,这次他们不仅带来了书籍和文具,还带来了自己种的向日葵幼苗。“我们在城里也种了向日葵,现在把幼苗带来,和山里的向日葵一起长大。”一个小女孩说着,把幼苗递给毛豆,“以后我们可以互相分享向日葵的生长情况,就像互相分享故事一样。”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个地方的孩子们一起照顾向日葵幼苗,一起读书,一起讲故事,一起在山里玩耍。他们还一起办了一个“向日葵画展”,把自己画的向日葵作品贴在书屋的墙上,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有个游客看着画展,感慨地说:“这些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和温暖,让人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梦想。”
八月中旬,李萌和“山涧书声”志愿者小队的同学们又来到书屋,这次他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联系到了一家出版社,出版社愿意把孩子们的故事和陈艺的绘本整理成册,正式出版发行。“以后,全国的小朋友都能读到山里的故事,都能知道山里的小书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