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集:柳如氏的生意经(1/2)
锦绣巧思
暮春的沧州,檐角垂落的榆钱儿被风卷着,轻轻落在“陈记云锦”分店的青石板上。柳如氏站在柜台后,指尖划过刚送来的账本,眉头渐渐蹙起。
分店开在沧州最热闹的南大街,绸缎行的招牌用的是陈远特意请青州府书法家写的字,黑底金字,在阳光下亮得晃眼。开业头一个月,整匹的蜀锦、云锦卖得红火,可翻到“零剪绸缎”那一页,柳如氏的手指顿住了——上个月零剪只卖了二十三尺,还不够绣娘绣两幅屏风的料子。
她把账本往柜面上轻轻一放,抬头看向正在整理货架的王福。王福是陈远从青州带过来的老布商,头发已有些花白,手里正捧着一匹湖蓝色的绸缎,小心翼翼地拂去上面的浮尘。“王掌柜,”柳如氏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几分认真,“你瞧瞧这零剪的销量,怎么差成这样?”
王福放下绸缎,凑过来一看,眉头也拧成了疙瘩。“夫人,这事儿我琢磨好几天了。”他叹了口气,手指点着账本上的数字,“沧州城里的小姐夫人,买零剪大多是为了做荷包、绣帕子,可咱们店里的零剪料子,跟别家比也没差啊——都是上好的锦缎,花样也新鲜,怎么就没人买呢?”
柳如氏没说话,走到店外站了片刻。南大街上行人往来,隔壁的首饰铺、胭脂铺里满是笑语,不时有穿着绫罗绸缎的女眷从门前经过,却少有驻足往绸缎行里看的。她想起前几日去街上采买,看见有姑娘拿着一方绣着自己名字的丝帕,跟同伴炫耀时眼里的光彩,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
回到店里,柳如氏叫来了两个绣娘。陈记的绣娘都是从苏杭请来的,一手苏绣功夫了得,平日里除了给整匹绸缎绣些边角纹样,大多时候倒清闲。“你们俩过来,”柳如氏指着柜台上的零剪料子,“若是在这料子上,绣上顾客的名字,或是些吉祥纹样,比如牡丹、喜鹊之类的,你们能做吗?”
年长些的绣娘李氏愣了愣,随即点头:“夫人,这有何难?咱们苏绣最擅长这些细活,就是绣个字,也能绣得娟秀好看。”年轻些的绣娘小张也跟着附和:“是啊夫人,要是顾客有喜欢的花样,咱们也能照着绣。”
柳如氏眼睛一亮,当即拍板:“那咱们就推出‘定制零剪’服务。顾客来买零剪绸缎,不管是一尺还是三尺,都能选花样,让绣娘免费绣上名字或吉祥纹。王掌柜,你让人写个告示,贴在店门口,再让伙计去街上跟那些胭脂铺、首饰铺的掌柜打个招呼,让他们帮着传传消息。”
王福起初还有些犹豫:“夫人,这绣娘的工钱可不是小数目,要是顾客都来要定制,咱们会不会亏本啊?”
“亏不了。”柳如氏笑着摇头,“一来,零剪本身利润就比整匹高些;二来,咱们这定制服务是独一份的,只要传开了,来买的人多了,销量上去了,还怕赚不回工钱?再说,这也是给咱们陈记攒名声的好机会。”
王福半信半疑,还是照着柳如氏的吩咐做了。告示贴出去的当天下午,就有个穿着浅绿色衣裙的姑娘怯生生地走进店里。“掌柜的,”姑娘手里攥着个帕子,声音细细的,“我听说你们这儿买零剪,能绣名字?”
柳如氏正好在柜台后,连忙起身笑道:“姑娘,没错。你想选什么样的料子?绣什么字?”
姑娘眼睛亮了,走到货架前,指着一匹粉色的软缎:“我要这个,一尺就够了,想绣‘婉娘’两个字,要小一点,绣在角上就行。”
李氏当即拿出针线,坐在窗边的小桌前,手指翻飞,不过半柱香的功夫,“婉娘”两个娟秀的小楷就绣在了粉缎的一角,旁边还缀了两朵小小的白色茉莉。婉娘捧着粉缎,喜得脸都红了,连声道谢,付了钱才脚步轻快地走了。
没过两天,沧州城里的小姐夫人们就都知道了“陈记云锦”有定制零剪的服务。先是知府家的小姐派人来订了三尺水红色的锦缎,要绣上“海棠春睡”的纹样,说是要做个荷包送给祖母;接着是绸缎庄老板的夫人,选了一匹月白色的素缎,让绣娘绣上“福寿绵长”四个字,准备给丈夫做件贴身的小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